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硬碰硬”方能解決環保“老大難”
違法成本低,使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而監管者的不作為,更令問題的解決遙遙無期甚至雪上加霜。在不愿碰硬的背后,往往有考核不嚴、咎責不硬。
據12月2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今年8月,中央環保督察組揭開了浙江省湖州市300噸病死豬被掩埋事件的蓋子。12月24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向浙江省反饋意見時指出,此事根源在于一些地方解決“老大難”環境問題時不愿碰硬。
不愿碰硬的例子不單單發生在浙江。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12月22日在對四川省反饋督察意見時指出,達州市2014年至2016年連續3年將第二污水處理廠建設列為年度重點任務,但截至督察時仍未建成,每天約3萬噸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河流。
當下,中國經濟要從高速發展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就要強調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圍繞高質量發展,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八項重點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因此,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勢在必行,力度空前的環保督察就是一柄利劍——切中要害發現問題、毫不留情指出問題、嚴格督促解決問題。
違法成本低,使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而監管者的不作為,更令問題的解決遙遙無期甚至雪上加霜。
在不愿碰硬的背后,往往有考核不嚴、咎責不硬。據報道,廣安、達州、眉山、資陽等4個市在四川省2015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中評定為不合格,但在當年省政府市(州)目標管理環境保護考核中得分接近滿分;2014年萬寧市沒有完成大氣改善目標而被海南省生態環保廳約談,但在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中卻被評為優秀,“一邊約談、一邊表彰”。如此不作為、亂作為,也就難怪環保的“硬骨頭”總是啃不動。
環保治理要“硬碰硬”,環境督察要“動真格”。在“硬碰硬”的過程中,必然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在“動真格”的過程中,也可能會讓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顏面無光。但惟有如此,才會倒逼環境執法亮出“牙齒”,對環境違法者形成強有力的威懾,真正體現督查對環保整治的推動作用,實實在在地提升人民群眾的環境幸福感。
敢于“硬碰硬”,“老大難”問題就有望解決。典型的例子即今年以來“打贏藍天保衛戰”,這場硬仗在“硬碰硬”的努力中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11月,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PM10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0.4%。當北京、天津、石家莊的百姓喜滋滋地感嘆今年見到藍天白云的日子多了時,不能忘記這份空氣治理成績單來之不易——今年以來,僅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就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6.2萬家。近期,河北省委、省政府6個環境保護督察組陸續完成對承德、張家口等6個設區市環境保護督察工作,6個市移交司法機關35人,問責處理210人。
解決環保問題要付出實實在在的成本,而環境改善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難以用數字衡量的,它將直接或間接地惠澤每個人以及我們的后代。正如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所說,我們打的是污染防治攻堅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也是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攻堅戰。
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要啃的“硬骨頭”還有不少,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復、荒漠化速度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必須碰硬,這就需要破釜沉舟的決心。當然,碰硬要鐵腕,但不是使蠻力、一刀切,這考量政府部門協同治理的智慧,亦需要相關部門和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為科學治理插上翅膀。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環保 解決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