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奔跑中國 健康中國——2017全民健身在路上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奔跑中國 健康中國——2017全民健身在路上
新華社記者吳俊寬
即將過去的2017年,是中國體育不斷深化改革的一年。全民健身作為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迎來了一系列新舉措,呈現出一片新氣象。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群眾賽事打造品牌
在眾多健身方式中,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運動近些年在促進全民健身、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方面發揮著難以替代的龍頭和輻射作用。進入2017年,“馬拉松熱”勢頭不減。從1月2日鳴槍起跑的廈門馬拉松到12月31日即將舉行的多場比賽,跑步賽事全年無休,精彩不斷。截至今年10月底,據中國馬拉松信息平臺和其他相關渠道數據統計,全國各地共舉辦800人以上規模的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800多場。
在參與人群不斷擴大、賽事數量持續提升的同時,中國的馬拉松也在不斷探索打造賽事品牌文化、提升服務水平方面。“韻動中國”“奔跑中國”等眾多馬拉松系列賽IP粉墨登場,國內跑步賽事進入“組團”創品牌的發展階段,本土馬拉松品牌也實現了從“自產自銷”到邁向國際的跨越。
以“奔跑中國”為例,該系列賽由中國田徑協會和中央電視臺聯合主辦,智美體育集團運營,今年共16站比賽,其中“紅色之旅”主題賽事含上海、遵義、延安、吉林、北京、襄陽、南昌、長沙8站,“改革開放”主題賽事包括昆明、沈陽、南京、杭州、青島、防城港、廣州、深圳8站。賽事報名人數超過100萬人次,參賽總人數超過40萬人次。
在系列賽的IP之下,賽事告別了單打獨斗的運行模式。一些二三線城市的賽事與北馬、廣馬這樣的品牌賽事進入同一系列賽,能有效提升賽事的社會參與度和市場認可度,活躍當地馬拉松市場。部分系列賽還針對普通跑友推出積分機制和高額的獎金激勵,進一步拓展大眾跑友獲得榮譽感、成就感的渠道,激發、提升人們參與跑步鍛煉的熱情和“粘度”。
系列賽IP的不同主題還賦予跑步運動更豐富的文化外延,讓更多跑友成為引領健康生活方式、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神經元”。
“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改變過,我們用‘奔跑中國’的方式把這種精神和追求進一步激發出來。”智美體育集團董事局主席任文說,“以體育賽事為載體,凝聚、踐行并傳播我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奔跑中國’馬拉松系列賽不僅僅是在履行社會責任和使命,更是在培育本土體育文化基因和原創賽事品牌。”
草根選手“登堂入室”
數量眾多的品牌賽事也成為培育草根明星的沃土。今年上半年,中國田徑協會推出了“我要跑奧運”系列選拔活動,旨在打通一條大眾選手走向專業賽場的路徑,為不斷壯大的馬拉松跑友群體提供新激勵,最終目標是從中國大陸地區公開選拔男、女各一名大眾選手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會馬拉松比賽。
憑借去年在上海馬拉松的出色發揮,來自山東的北京大學學生劉慶紅成為“我要跑奧運”選拔活動的首批受益者,獲得了參加倫敦田徑世錦賽馬拉松比賽的機會,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世界大賽舞臺的大眾馬拉松選手。
在倫敦,劉慶紅順利完成比賽。不過這一切對她而言還只是個開始,她已經將目光鎖定在三年后的東京奧運會上。
“曾經我的夢想是完成學業、順利保研,而馬拉松開啟了我的新目標。希望能夠代表中國的大學生,站在東京奧運會的賽場上。”劉慶紅說。
不是每一名跑友都能身披國家隊戰袍為國家奔跑,但是今年4月,四千多名業余跑友登上了國內頂級專業賽事的平臺,與專業選手在全運會比賽中同場競技。
這是全運會馬拉松比賽第一次設置群眾組,本屆全運會新增19個大項126個小項的群眾比賽,既有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如龍舟、太極、健身氣功等,也有現代時尚的滑板、攀巖運動;既有科技感十足的航空、航海模型,也有考驗智力的棋牌項目;既有乒乓球、羽毛球等老少咸宜的普及項目,又有適合中老年人的廣場舞、柔力球等。
健身愛好者不再只是專業體育賽事的旁觀者,而是“登堂入室”成為舞臺的主角。近八千位民間高手參加了全運會群眾項目決賽階段的比賽。加上海選、預賽等環節,“十三運”吸引的群眾選手達數百萬,覆蓋了祖國各地、各行各業,帶動引領作用非凡,成為一屆真正全民全運、全運惠民的體育盛會。
體醫融合穩步推進
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司長劉國永曾表示,老百姓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很高,但是缺乏足夠的科學健身指導。運動怎樣促進健康、運動怎樣干預慢性病的問題,急需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去破解。
如今,如何提升健身鍛煉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如何通過全民健身真正實現全民健康,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體醫融合為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轉化提供了思路。
今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成立“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旨在聚合醫療機構、醫學院校、健康產業單位等各方力量,搭建體醫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的研究與實踐,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這是全國第一家專門從事體育融合領域研究的單位,該中心主任郭建軍曾長期從事體育與健康關系研究、慢性病管理及科學鍛煉指導研究。在中心成立儀式上,郭建軍不無感慨地說:“從醫療看體育,能夠重新認識體育;從體育看醫療,能夠重新認識疾病。這兩個重新認識是體醫融合的前提。”
隨后,體醫融合領域大事不斷。5月,國家體育總局與國家衛計委體醫融合工作座談會召開,“體育和醫療融合是推動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應群眾關切的迫切需要”成為與會各方的廣泛共識。本月25日,由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牽頭的中國醫體整合聯盟宣告成立,該聯盟致力于通過整合各種體育和醫療資源,將體育科學與醫學互通融合,用以指導覆蓋“全人群、全疾病過程、全生命歷程”的科學鍛煉。
目前,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已與國內多家知名醫院的內外婦兒等科室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體育界與醫學界的專家廣泛交流思想,體育科研和醫院診療機構正持續深化合作,不斷加強非醫療健康干預在臨床的實踐探索。
2017年,中國的體醫融合事業由戰略規劃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上醫治未病”的運動處方正在經歷從理論到實踐的關鍵跨越。(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中國 體育 健身 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