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公益慈善的專業能力要跟上創新的步伐

2017年12月25日 15:21 | 作者:朱昌俊 | 來源:西安晚報
分享到: 

近日,一個名為“分貝籌”的愛心活動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活動頁面宣傳“一元助TA改變命運”,用戶輸入自己的生日,可尋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貧困學生,為其捐贈一元錢。然而不少網友貼出的照片顯示,同一個受助的貧困學生,卻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現,而且名字也不同。這些問題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質疑。對此,“分貝籌”發布通報回應稱,活動在測試階段被工作人員發到朋友圈后傳播開來,出現了信息錯誤和界面不穩定的情況,就此向公眾道歉。目前已緊急協調優化界面,避免系統再次出錯。(12月24日《北京青年報》)

“分貝籌”回應稱,之所以出現“同一個孩子不同生日”及“2009年2月29日生日”這樣的低級錯誤,是因為原計劃12月25日在網上推廣這個活動,但工作人員為了測試效果便轉發到了朋友圈,“小范圍的舉動,沒想到在12月22日晚上迅速發酵”。看來是不小心導致的“誤操作”,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獲得同情。

一方面,拿不真實的信息來測試,那么測試的目的是什么?又能測試出什么?另一方面,漏洞百出的測試版本被公開發到朋友圈,最終還收獲了44萬元善款,這是否說明相關操作缺乏應有的謹慎和規范管理,也表明對于“誤操作”的糾偏太“后知后覺”?由此人們很難不懷疑涉事機構的網絡慈善能力和資質。

網絡時代,公益慈善的理念和形式創新確實越來越重要,同時網絡也為公益慈善的創新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慈善和公益終究是一項高度專業的事務,并非任何個人和機構隨便想出一個“點子”就能夠進行。至少,任何一種創新方式,都不能犧牲公益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都不能無視機構或個人對該創新模式的駕馭和操作能力。否則,就只能適得其反,不僅無助于某個具體公益項目的成功,也將對整個社會的公益熱情和生態帶來傷害。

近年來,類似的朋友圈慈善公益時有出現,代表了一種可喜的形式創新。它們大多都表現出了打動人心的慈善創意,但是感動和創意不能代表公益慈善本身的專業性,更不能代替監督。綜觀這些創意公益慈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便是拋出一個創新形式,然后在社交平臺靠網友的轉發與“跟風”響應來迅速“積沙成塔”,這本身沒有問題,但由于缺乏足夠的專業操作,要么像這次的低級錯誤,要么透明度不夠,最終都很容易出現“反轉”,其“失范”風險不能忽視。

公益慈善需要創新,但無論何種創新都應該靠專業操作來實現。如果創新背離了慈善公益的專業要求,任何模式都值得警惕。這類現象的屢屢發生,也為朋友圈時代的慈善監管提出了新問題——如何避免等到引發質疑后再來糾偏?公益慈善創新的必要門檻和邊界在哪?另外,就這起個案而言,此次活動已經收到44萬元善款。那么,既然是測試階段,這些捐助是否還有效?后續善款的發放又如何確保得到足夠的監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公益 慈善 創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