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三把鑰匙開啟長春經濟“八”字頭時代 優化產業結構
優化產業結構 補齊軟環境短板 實行人才新政
三把鑰匙開啟長春經濟“八”字頭時代
今年前三季度,長春市經濟運行走出了漂亮的“雙八”增長曲線:GDP實現4262.9億元,增長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37.5億元,增長8.2%。在專家看來,“雙八”增長意味著,長春已經從經濟低速增長回到了合理增長的區間,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突圍的典范。
長春的變化始于兩年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為突破口的一系列改革,讓長春的經濟告別了結構單一、質量不高的狀況。優化產業結構、補齊軟環境短板,以及人才新政,正是開啟長春經濟“雙八”時代大門的三把鑰匙。
告別工業“一柱擎天”
身處東北腹地的長春,是一座架在“車輪上的城市”,長期以來都有“一汽打噴嚏,長春就感冒”的說法。工業是這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命脈,發揮帶動和保障作用。在當地也有工業“一柱擎天”的說法,這樣的產業結構抗風險能力較弱。
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下,長春的經濟已經走出一片新天地。今年上半年, 長春的經濟增長數據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7%,生物醫藥、光電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3.3%,農產品加工業增長12.7%。隨著華為、浪潮云計算中心等一批新項目的建設和運行,新興產業對長春經濟增長貢獻已超過50%。
在長春市發改委副主任宋長者看來,傳統單一經濟格局的打破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說,近年來,長春市重點培育打造先進裝備制造、生物及醫藥健康、光電信息、新材料等6個新的千億級產業。依托當地的創新優勢,生產出更多科技含量高、質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以及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如今的長春已進入轉型升級的加速期。
在長春高新北區,投資60億元的航天信息產業園引人矚目。依托吉林省科研力量及長春新區先進裝備制造和光電及衛星技術發展優勢,航天信息產業園兩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將形成空、天、地一體化的遙感信息綜合服務平臺。
該園區內的領軍企業“長光衛星”是2014年組建的一家重資產公司,今年拿到了4億元訂單,實現了收支平衡。“長光衛星”綜合辦公室主任韋樹波介紹,最近他們又在太原成功發射了“吉林一號”視頻04、05、06這3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遙感衛星,目前在軌衛星增至8顆。
同樣在高新北區,一座占地7800平方米的工廠里也有著巨大的生產潛能。“永利科技”總經理孫尚勇說:“憑借自主研發的兩款激光器,今年產值預計可達7000多萬元。此外,還有5個新產品項目在儲備,未來3年預計可產出5億元~10億元。”在他看來,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科技型民營企業迎來了春天。
長春市科技局副局長張加才介紹,目前長春已涌現出43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665家科技“小巨人”企業。
補齊軟環境短板
“投資不過山海關”,是這些年來外地投資者對東北投資和創業環境的詬病。“辦事靠關系、走人情”“行政審批程序繁瑣、標準不透明”等問題阻礙了投資者的熱情。
政務環境是地方發展最重要的軟環境。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前提下,長春另一個改革重點是“補短板”,其中包括補軟環境建設的短板。
去年年初,長春市政務服務“一門式、一張網”綜合平臺全面開啟。該市的營商環境進入了一個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升級版”時代。全市政務服務綜合改革全面鋪開,1642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標準化統一,188個政務(公共)服務中心平穩運行。所有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全部網上辦理、全程電子化,同步建立網上辦事大廳、手機辦事大廳,實體與虛擬有機融合、線上和線下良性互動,得到了國務院督查組的肯定。
相關負責人解釋,政務服務“一門式、一張網”綜合改革的實質是“制度+技術”。制度的核心是受審分離,技術的核心是“互聯網+”,實現綜合窗口接件、部門后臺審批、統一窗口出件。辦事的企業和群眾與后臺的審批人員不見面,切斷人情辦事利益鏈,讓企業和群眾辦事不求人或少求人。
“凡是能通過信息共享獲取的信息和前序流程已收取的材料,不得要求企業和群眾重復提交;凡是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單位和申請人重復提供;凡是應由行政機關及相關機構調查核實的信息,由部門自行核實。”今年7月1日,吉林省在全國率先推行的“多證合一”改革中要履行“三個凡是”原則,長春成為這項改革的排頭兵。
32個涉及企業證照的信息全部整合到營業執照上,實現了企業“一照一碼”走天下。“多證合一”后,同樣的信息,企業向政府部門提供一次就夠了,實現“數據網上行和群眾少跑路”。
在長春,“高位對標”是政府部門的高頻詞。長春市所轄縣(市)區、開發區和市直部門,要在國內發達地區和發達城市中選定與本地本部門職能相同、發展水平相近的單位作為對標對象,找好工作創新發展的坐標和參照系,開展對口交流和調研,充分吸收和借鑒先進經驗。
今年以來,長春組織數十名軟環境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赴天津、杭州等地進行合作洽談和考察交流,成效正逐步顯現。
人才新政吸引“智力”回流
“引進能夠帶來巨大效益的一流科技人才(團隊),最高給予500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或以股權投資的方式支持。”今年11月,長春出臺了“人才新政20條”。作為條條是真金白銀的措施,新政在人才培養引進、人才創業扶持和人才服務保障方面重點突破。
“人才新政”實施分類分層資助,對企業引進的省級領軍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國內外頂尖人才,分別給予50萬元到300萬元資金資助。同時,實行高端人才年度獎勵,對市域內年薪20萬元以上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按其貢獻大小給予最高20萬元的獎勵。
在人才創業扶持方面,長春還完善了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科研人員職務發明在長春市轉化所獲凈收益,以不低于70%的比例獎勵給成果完成人或團隊,獎勵比例上不封頂。對于創辦企業正式掛牌或上市的,給予15萬元~200萬元獎勵。對新獲批的國家級、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資助。
長春的“人才新政20條”, 瞄準對標全國一線城市和同類副省級城市,使得這個欠發達的東北老工業城市的人才政策邁進了全國第一方陣。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張立華博士,在長春高新區建立了國內最早、規模最大的異構計算技術開發團隊,致力于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和無人系統等領域的產品技術研發。在他看來,長春的創業環境越來越好。
在整個東北地區人才和人口凈流出的形勢下,長春的人才隊伍開始逆勢擴大,高層次人才比2010年增長19.3萬人。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12月21日 01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長春 經濟 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