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農村創業創新:田野積蓄新動能
日前舉行的農業部新聞發布會透露,全國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達700萬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農村的創業創新者異軍突起,他們或來自于農村本土,或是返鄉下鄉人員帶著城鎮資源要素回流。數據顯示,第一產業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近年持續高位運行,高于二產、三產的增幅。
返鄉創業人數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廣,起點也越來越高。針對農村返鄉創業的一系列痛點,各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陸續出臺了扶持政策,農村創業創新即將開啟新局面。“只要精準施策,積極扶持,無論是思維活躍的‘新農民’還是返鄉創業的‘城歸’,都能夠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力引擎。”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說。
農村“雙創”熱潮涌
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主體廣泛采用了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現代要素投入明顯增加,并且融入當地的現代農業和特色經濟中
“這是一支龐大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紅利。”全國農村創業創新推進協調機制辦公室主任、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說,據最新統計,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達700萬人,創辦的經濟實體平均可吸納7至8人就業;其中返鄉農民工比例為68.5%,涉農創業占比為60.0%;農村“雙創”人員平均年齡44.3歲,學歷為高中、職高或者大專的比例為40.7%。
昔日“東南飛”,如今“鳳還巢”。當前,農村“雙創”涌現出特征明顯的三大群體,既有具有農村戶籍的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返鄉人員,也有具有城鎮戶籍的科技人員、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鎮居民、龍頭企業管理人員等下鄉人員,還有農村能人和農村青年等本鄉人員,這些返鄉、下鄉、本鄉人員共同構成了“雙創”主體。
在江西遂川縣湯湖鎮安村茶葉基地,眼下茶葉將進入停采休眠期。“80后”梁奇惜是基地負責人,經常到茶園指導茶農修剪茶樹、除草、埋設雞鴨糞便等有機肥。當地有種植狗牯腦茶的傳統,在外打拼幾年后,大專學歷的梁奇惜看到了狗牯腦茶的價值,毅然選擇回鄉種植茶葉。“這兩三年,我把流轉的茶山都當作展示基地,讓茶農們看到,如何種出更好的茶葉。”梁奇惜告訴記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農村“雙創”的起點越來越高。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主體素質更高,抱團創業更多,管理方式更新,廣泛采用了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現代要素投入明顯增加,并且融入當地的現代農業和特色經濟中。據調查,89.3%的農村創業創新經營主體是多人聯合創業、合作創業、抱團創業,廣泛采用了合伙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
“雙創”領域也越來越寬,“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如今,農村“雙創”產業項目廣泛涵蓋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工藝產業等農村一二三產業,并呈現交叉融合的態勢。農村是個廣闊天地,人們都有一個田園夢。通過創業創新,可以讓農業成為令人追求的產業,讓農民能夠成為令人羨慕的人群,讓農村能夠成為令人向往的家園。
農業“種”出新業態
與傳統農民相比,返鄉下鄉人員有一定的資金技術積累,也有市場意識和管理經驗,創辦的企業80%以上是新產業新業態或產業融合發展的項目
為何會形成返鄉“雙創”潮?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表示,一方面,從城市來看,隨著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農民工就業的總體難度增大。另一方面,從農村來看,這些年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改革逐步深化,特別是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放活。同時,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更調動了人們回鄉創業的積極性。最終促使“城歸”成潮的因素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內在需要。
阿里研究院發布的返鄉電商創業研究報告指出,返鄉電商創業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有效釋放“草根”創造力,成為推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大動力。他們有的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特色產品,有的幫助鄉親們網購生活生產用品,有的承接本地的電商快遞服務。與傳統農民相比,他們有一定的資金技術積累,也有市場意識和管理經驗。據調查,54%的返鄉下鄉人員利用了互聯網技術,返鄉下鄉人員創辦的企業80%以上都是新產業新業態或產業融合發展的項目。
“創業必須要有創新,不能只靠情懷,重點是解決市場痛點,為社會創造價值。”湖南省岳陽市屈原管理區鳳凰村村委會主任楊莉帶領村民種紫薯、種棉花都打了“水漂”,直到她選中了當地特產黃梔子,建起洞庭湖區濕地林木良種創制實驗室,從黃梔子中提煉天然色素應用于食品、化妝品,村里的創業創新才找對了路子。
創業不易,農民創業更不易。缺乏資金成為農民創業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多位返鄉創業者向記者表示,受企業規模、信用條件等限制,很難得到銀行貸款。除了資金難題,農村“雙創”還面臨三大難題:區位條件、經濟社會發展不足等原因,難以留住高素質人才;涉農企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還不夠;一些地區地方政府重視程度、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制約了農村“雙創”和產業融合發展,導致創新創業氛圍不夠濃厚。
政府培育“好土壤”
為了給創新創業提供生根發芽的“好土壤”,各地持續加大支持力度,推出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大禮包,為農村創業創新提供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
有了創業創新的“好種子”,還得有能讓它們生根發芽的“好土壤”。針對農村“雙創”的痛點,去年,國辦印發《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推出了金融服務、財政支持、用地用電、創業園區等8個政策大禮包,含金量很高。此后,各地做了更多的探索。有的把現有的支農資金向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傾斜,給予政策性貸款授信;有的建設創業孵化基地、服務平臺,為創業提供“孵化器”和“保育箱”;還有的制定“候鳥回歸”計劃、開展“春風行動”等。
今年以來,各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碼。在財政支持方面,浙江對大學生農業創業人員每人補助1萬元,連續補助3年;江西、四川對入駐創業孵化基地的企業和個人,連續3年給予50%的廠房租金補貼;青海對返鄉自主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給予2000元補貼,對兩人及以上合伙創業的給予3000元補貼。在金融擔保方面,山西省政府投資1.5億元成立了創業扶持融資機構;江西對符合創業條件的返鄉下鄉人員給予最高10萬元的擔保貸款。
一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的園區基地目錄名單公布。據統計,公布的1096個園區基地年總產值達13446.32億元,農民入園創辦企業數超過5.3萬家,帶動農民就業創業超過730多萬人,為農村創業創新提供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近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引導園區對接國家政策,幫助經營主體了解政策,獲取政策支持,為企業等經營主體入園登記注冊營造便利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并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園區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
今后如何更好地扶持農民創業創新?宗錦耀提出,一是落實農民創業創新政策。打通創業創新扶持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確保各項優惠政策能落地生根,推動惠農政策和農業農村補助項目等向農民創業創新傾斜。二是結合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職業技能等培訓計劃,培育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和農民創業創新輔導師。三是利用現有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園,利用村莊、企業、園區和農貿市場,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基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業 農村 創新 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