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我們如何對得起陳瑩麗
陳瑩麗,樂清市大荊鎮安學校的一名90后教師,因為罹患肝癌,于這個月13日離開了她的親人,離開了她的學生。去世前一個月,她還忍著病痛給學生上課——畢業班,就要參加考試,她放不下;一直堅持到再也沒有體力上課。就是這樣,她還向校長要求,下學期還要當班主任。
昨天,媒體又披露了陳瑩麗的部分日記內容:這是一個要強、生活興趣廣泛、對學生高度負責的年輕教師。讀了陳瑩麗的事跡,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敬佩,惋惜。大家的評價也是一樣的:她把自己奉獻給了學生!
但是,為陳瑩麗惋惜的人們,不要以為陳瑩麗的奉獻只是單方面的付出。發自內心的奉獻,收獲的一定是內心的幸福。陳瑩麗的幸福,在于她想當老師,也當上了老師,而且她當好了老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殊不知,教師的職業特性、職業環境(主要是職業對象)也在規范著教師的言行,塑造著教師的靈魂。
真正喜歡當老師的,大都是因為喜歡學生,喜歡學生,是因為喜歡學生的天真、純真;因此,陳瑩麗也是一個內心葆有純真的人,這就是她幸福的“秘訣”。
陳瑩麗的學生都覺得陳老師把愛給了他們,而陳瑩麗內心一定覺得:她從學生那里得到的更多!如果不是這樣,就無法解釋陳瑩麗那么喜歡當老師——因為教師職業給她快樂、幸福、充實,給予她生命價值的肯定,學生是她幸福的源泉;愛學生與愛自己,已經融為一體。
在職業中獲得生命的高峰體驗,陳瑩麗是幸運的;幸福的體驗這么早就戛然而止,陳瑩麗是不幸的……我國幼教事業奠基者陳鶴琴有一句名言:一切為了孩子。陳瑩麗幾乎是完美地實踐了這句話。
如果說“一切為了孩子”是教育宗旨,那么,把這句話改一下,“一切為了人”,就是全部社會事業、國家行為的宗旨。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陳瑩麗這樣的老師;但是,每一個家長,尤其是從事社會管理的家長,是不是也把為了“人”作為自己的職業準則?
人是教育的“加工對象”,人也是教育的“終端產品”,但是,即使是教育活動,也不都是以人為目的的。本月上旬有報道說,山東樂陵市江山國際學校,對初二年級近60名學習成績不夠好的學生予以“勸退”。若干年以來,很多學校都采取這種辦法來提高升學率;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學生受教育權利被剝奪、自尊心受傷害。由于這種傷害不是個人行為,而是機構所為,具有權力背景,更嚴重的后果是誘發學生的反社會人格。
如果陳瑩麗老師在這所學校任教,很難想象她會贊同這樣的“勸退”。她曾經勸說一個后進生的家長不要放棄孩子,“我們老師都不放棄,你為什么要放棄?我們一起努力,孩子能教好的?!币粋€孩子都不肯放棄,陳瑩麗會贊同放棄60個孩子嗎?如果她提出反對,會遭遇什么樣的情況呢?毋庸諱言,這是陳瑩麗們可能的現實境遇。
由此我們看到,社會管理者自身的需求取代了社會需求,社會管理行為與社會管理的目的背道而馳——教育事業之外的許多社會管理行為都呈現這種令人擔心的趨勢,而有關部門及有關人員仍然甘之如飴,樂此不疲。當陳瑩麗這樣的優秀人物出現時,號召大家學習優秀人物的,也往往是這些部門或這些人。但陳瑩麗老師這樣的優秀人物,我們應當學習她的真正的閃光點,社會注意到了嗎?(戎國強)
編輯:梁霄
關鍵詞:陳瑩麗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