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砥礪奮進,繼續前行——全國科技工作者用行動回饋科研的黃金時代
新華社記者胡喆、馬劍
從“科技三會”吹響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到全國首個科技工作者日在新起點上勇攀科技高峰;從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成功升空入軌,到“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這個充滿創新激情的盛夏,全國科技工作者們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和科技進步潮流,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奮力創新爭先,堅定不移地走在科研黃金時代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上。
倍感幸福:身處在科研的黃金時代
“中國的科學研究正處在一個黃金時代,能成為這個時代的實踐者之一,我倍感幸福。”在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創新爭先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毫不掩飾自己的激動。
薛其坤是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章的獲得者,也是一名攻克量子世界難題的科學家,在清華大學,他有一個比院士更加響亮的稱呼——“7—11”教授。
早年留學期間,薛其坤每天早上7點進實驗室,晚上11點才出來,“7—11”教授這個雅號由此而來。1999年回國后,這一由好奇心所催生的持之以恒的堅持與探索見證了薛其坤的成長。18年來,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
“雖然非常辛苦,但我樂在其中。”薛其坤說,在實驗室中解開一個個科研上的謎團,讓自己感到非常充實。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這一股子不怕失敗、反復求證的精神,在長達4年的嘗試生長和分析研究了1000多個樣品,薛其坤率領團隊取得了攻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重大發現。
這一發現的論文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后,舉世皆驚,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稱,“這是從中國實驗室里,第一次發表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在薛其坤和其“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背后,是一幅中國科技工作者永攀世界科技高峰,在重要前沿研究領域由“跟跑者”、“并行者”向“領跑者”轉變的群像。而設立全國創新爭先獎,則是對中國科技工作者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和科技進步潮流,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形象的一次深描。
勇擔使命:用一流的成果回饋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率領的海軍工程大學電力集成創新團隊榮獲了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馬偉明表示,作為黨和軍隊培養的科技工作者,理應主動擔當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敢于擔當、勇于超越,全身心投入科技創新實踐,將獲獎作為探索的新起點,用一流的成果回饋這個時代。
航天工作者、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許波表示,近年來新技術、新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航天領域,顯著提高了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D打印技術的應用縮短了型號研制周期;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科研管理模式;石墨烯、納米等新材料的應用,提高了產品的性能;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在整合優質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降低研制成本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許波介紹,一年來,在型號研制工作中始終關注原始創新、鼓勵科技人員大膽創新;在技術攻關過程中,關注新技術發展,更加注重新技術在裝備研制領域的應用,使新技術的應用推動裝備的發展。
星火燎原:濃厚的創新氛圍讓科研更有奔頭
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說,從2016年召開“科技三會”吹響了建設科技強國的號角,再到頒發全國創新爭先獎,廣大科技工作者從心底真誠地感謝黨和國家對科技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工作者的親切關懷,濃厚的創新氛圍讓科研更有奔頭。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擔任殲-20飛機等多個重點飛機型號總設計師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楊偉十分珍視獲得的這枚全國創新爭先獎章。他表示,全國創新爭先獎的評選營造了一個濃厚的創新氛圍,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于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中。
“創新是實現航空工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求我們匯聚智慧和力量,從科學原理、基礎技術、工業智造、大系統綜合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將創新的成果落實在實際的產品與裝備中。”楊偉說。
以“創新爭先行動”為統領,中國科協圍繞“前沿探索”“短板攻堅”“成果轉化”“科普及社會服務”四個方面,對成績突出的優秀個人和團隊、機構給予表彰激勵,使科技工作者在“創新爭先”中名利雙收、形成示范,更加有效激勵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熱情。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表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是科技界踐行“四個意識”的歷史擔當,最根本的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圍繞國家當前戰略任務和現實目標,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提供直接支撐。(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全國科技工作者 黃金時代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