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原大隊長追憶香港回歸前的最后12秒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電 題: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原大隊長追憶香港回歸前的最后12秒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李純
北京時間1997年6月30日23時59分48秒,香港會展中心內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進行至最關鍵時刻,英國國旗卻比原定時間提早了12秒降到旗桿底部,國歌聲隨之停止。
此刻,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都屏住了呼吸。
站在主席臺下的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大隊長程志強知道,五星紅旗必須而且也只能在12秒后升起。他將手舉至胸口,試圖向臺上已抵達位置的升旗手朱濤示意“有情況”。
然而,程志強的心中還牽掛著會展中心另一側——中方軍樂團指揮于建芳就在不遠處,握著指揮棒的手已經抬高,但耳朵卻等待著從角落里傳來的倒數聲。軍樂團聯絡官張景山緊盯著負責現場直播的中央電視臺一號攝像機顯示器秒針,口中在輕輕地向于建芳報時。
直播畫面從會場全景切至旗手。“漫長的”12秒一幀幀走過,程志強感到無比緩慢,他們能做的只有等待。
“56、57、58、59、60。”于建芳的指揮棒落下,《義勇軍進行曲》的音符奏響;朱濤開始了第一個動作,五星紅旗緩緩而上。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香港經歷了最后的波折,終于正式回到祖國懷抱。
“我這才稍稍舒了一口氣。”20年后,程志強——這位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的重要親歷者,對中新社記者追憶說。
7月1日零時零分46秒,國旗按原定計劃上升到8.28米高的旗桿頂端,國歌最后一個音符同時結束。朱濤和兩名護旗手宋月強、王應輝走下主席臺。
“任務完成了。”令程志強沒有想到的是,在臺上顯得泰然自若的朱濤開口說第一句話時,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一張嘴,(他)滿口都是鮮血。”
程志強說,儀式開始前,朱濤就已開始流鼻血。他幫忙用涼水拍額頭,再拿棉花塞進鼻孔,為防止特寫鏡頭前鼻梁兩側高低不一,塞完棉花后還使勁捏其鼻翼,讓從外部看不出來。“朱濤后來告訴我,他在臺上仍感覺到不斷有血流出,就一次次地把血吸進嘴里。”
從1997年3月接到參加交接儀式的任務到正式上臺,儀仗隊只有不到4個月的訓練時間。在此期間程志強多次與張景山南下香港,一是與英方溝通,二是為更加詳細地了解會展中心的構造。
程志強透露,為了測量旗桿高度,曾“悄悄”用鋼筆在旗桿繩子上做記號,再拉動一周計算時間,準確地算出結果。
回到北京后,程志強在訓練場幾乎按原比例搭建了會展中心場地,“連臺階高度都一模一樣”。作為升旗手的朱濤,在大隊長的要求下,跟著國歌練升旗這組動作不少于5000次,甚至一度拉傷了手臂的三頭肌。
程志強說,雖然50名隊員是從儀仗隊數百人中擇優而來,但短時間、高強度的訓練讓許多戰士像朱濤一樣“出了狀況”。程志強記得,從香港返京后,自己和其中一名戰士同時住進了醫院,他被診斷為甲狀腺亢進,那名戰士則是在肺隔膜處被查出一顆鵝蛋大的腫瘤。
程志強在行前動員時跟隊員們說:“這次可不是(升旗)那么簡單,它是一次清洗了150年來國恥(的儀式)。”
在這位62歲的原大隊長故事集里,有太多不為人知的香港回歸細節值得描述。而在那些被歷史銘記的瞬間背后,有這樣一個畫面讓其難以忘懷。
交接儀式結束,在與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話別后,英國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準備走出會展中心、乘船離港。程志強帶著一小隊儀仗隊員在側。不知什么原因,這時英方竟未及時安排陪同人員,用程志強的話說,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就站在會展中心屋檐下“出去也不是,回來也不是”。
可能是家人還未從樓上下來的緣故,彭定康不斷地回頭看向館內,身后則是維多利亞港灣那場著名的瓢潑大雨,“這個畫面里,(對香港的)流連忘返、難舍難分,都體現出來了”。
如今,程志強已退伍近7年時間。身材魁梧的他說,每次談到“九七”香港回歸的故事,總能找到當時的激情,祝福香港!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解放軍 三軍儀仗隊 香港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