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第四屆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第四次會議>大會發言 大會發言
王東陽:合理膳食是健康建設的重大舉措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擴大,食物供給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由原來的市場食品緊缺、只能生產什么吃什么,迅速進入到市場供應應有盡有、想吃什么吃什么的新格局。當前我國食物營養發展快速轉型,但仍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
一是在溫飽基本解決后,雖然城鄉居民食物與營養差距逐漸縮小,但膳食不平衡引發的問題卻日漸突出。二是食品加工滯后于全面小康生活的便捷化、功能化需求。三是飲食文化宣傳中普遍缺乏科學引導。四是食物營養管理指導及食育工作相對薄弱。
目前我國超重人群有305億,肥胖人群有12億,高血壓236億,高膽固醇3200多萬,糖尿病9600多萬。在疾病治療上,城市慢性病患者每年約花費其收入的一半,農村慢性病患者每年約花費其收入的13倍。由于營養指導、營養干預及食物營養教育等工作相對落后和缺失,我國營養性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病殘率高居不下,并與經濟增長齊頭并進,使我國全面小康極易出現“富且病著”的不良情勢及其惡性循環。建議:
第一,必須從人的全面發展、健康中國穩步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實現關口前移。把營養與健康作為人人關切的大事,通過引導和干預,在吃飽吃好吃得營養的同時吃出健康,不能吃出疾病吃出負擔。要在小學中學開設“食育”課程,自兒時起養成科學的膳食理念。開展食物與營養知識進村(社區)入戶活動,對居民加強營養和健康教育。媒體飲食類節目要有必要的營養健康知識的宣講,引導人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要把控制體重增加作為促進膳食與健康的重要措施,使人們管住嘴、邁開腿。這樣方能把更多的支出和時間用于發展性、享受性消費,少建醫院多建公園,少看病多看風景多看書,真正享用國家現代化發展成果。
第二,引導人們吃好吃得有營養,合理調整食物結構,堅持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膳食模式。從國土資源承載力上看,我國國內食物供給仍處于緊缺態勢,現有資源已不足以支撐國民吃飽吃好的要求。2007年以來,我國大豆等農產品進口量逐年增加,按照現有單產水平折算為播種面積每年超過8億畝,而且這一缺口將隨著人口對食物需求的增長持續擴大。要鼓勵多吃蔬果、奶類、豆類、堅果、薯類食品,大力發展優質食用農產品、方便營養加工食品,有利于實現農業供給側提檔升級,不僅能夠促進居民營養改善、體質改善,還能減少農業發展對國土資源的過載壓力,實現自然生態的休養生息。
第三,借鑒國外有效做法,啟動實施食物與營養重大行動。為解決我國貧困、低收入人群膳食攝入量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等問題,有效化解農產品庫存壓力,國家首先應盡快組織發放“食物券”,為貧困、低收入人群及中小學生提供基本營養需要,在老少邊窮地區中小學校實施免費午餐行動;在貧困地區推行營養型農業發展,重點開發特色優質食物資源、新食品原料生產。其次,動員社會力量攜手共進,推動2016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落實,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在全國推行“全民減鹽行動”、食用油“減油”行動以及控糖、限酒活動,對加糖非酒精飲料征收消費稅,對高糖、高鹽或高咖啡因的包裝產品征稅,并將稅收用于公共衛生設施條件的改善。
第四,各級政府要強化對食物與營養工作的指導,真正將其擺上工作日程。進一步推動食物營養發展綱要落地,督促有關省市制定食物營養發展實施計劃,采取營養干預措施引領,加大對食物與營養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快制訂、實施“食物營養促進法”,加強對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營養健康工作的指導,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營養需要等,作為各級政府營養促進及干預的職責,推進食物與營養的法制化管理。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