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全國政協“推進海洋救助保障體系建設”調研報道
人民政協網浙江5月31日電(記者司晉麗)“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一句古詩,道盡了漁民勞作的艱險。
網絡圖
“這種內心的恐懼與斗爭,誰能比漁民體會更深呢?”站在浙江省嵊泗縣嵊山鎮箱子岙碼頭,抬頭就是建在礁石頂上的村落,光明村居民朱如明如是說。位于舟山群島東北部的嵊泗列島,是我國1.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的中心。這片8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素有“東海魚庫”之稱。漁業豐饒必然舟楫相望,這也是世代島民的生活常態。
5月24日至27日,全國政協“推進海洋救助保障體系建設”專題調研組深入浙江寧波、舟山和上海,對海上搜救工作進行深入調研。
“舟山水域是國家水上交通安全重點區域,突發事件多,應急保障任務相當繁重。”交通運輸部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救撈局局長王振亮向委員介紹。
張財寬是漁民朱如明雇傭的一個船員。今年4月的一次出海捕魚過程中,在船上作業的張財寬雙腳不慎受了重傷,血流不止,亟須緊急治療。“那天風浪太大,普通船只都無法靠近,最后鎮里報告到縣里,派了一架直升機,40分鐘就護送我們到上海的大醫院,把腳接好了。”
這架專業救助直升機來自東海救助局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
“多虧來得及時,如果超過6個小時,這雙腳就算廢了。”朱如明還記得醫生的話。
“鎮里的求救電話24小時都有人值班嗎?”曹育民委員不放心地問當地領導。
“接到險情報告,我們馬上啟動應急預案。對于一般性的海上事故,先派出海事船和社會力量開展自救;如果遇上8級大風以上天氣,救助船艇出不去,就向市搜救中心匯報,請求專業救援。”嵊泗縣海上搜救領導小組組長、副縣長劉立峰介紹。該小組是縣政府的非常設機構,辦公地點設在縣海事處,業務上接受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的指導。
“你們受垂直和屬地雙重領導,在工作協調中,有沒有什么麻煩?會不會因此延誤救援時間?”
“整個體系是怎么運行的?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對于整個海洋救助保障體系來說,這里是最基層的一環,委員們也格外關注。
嵊泗縣海事處處長周韶雷說,該機構承擔了區域內80%以上的救助任務,壓力巨大。但船艇的硬件設施不足,搜救法律不完善等問題正是目前的“玻璃天花板”。“我們有時會冒著九、十級大風的風險出海,但目前的船艇很難支撐,市縣財政在這方面的投入還不夠大。如果是像‘東海救102號’這種大型船只,力量就會強大很多。”
“離這里最近的救助船停靠在哪里?”呂忠梅委員問。
“洋山港和舟山港都有值班待命的船,可是過來需要時間。”王振亮介紹,“從規劃上看,嵊泗將會有一個救助船舶待命站點。”此次隨委員們實地了解情況后,王振亮說,嵊泗全縣有人居住的島嶼10多個,今后還應加快推動這些區域的直升機臨時起降點建設,以此完善陸島救援網絡體系,提升海上人命救援的效率。
5月26日,調研組乘坐的“東海救204”輪繼續行駛海面,船體隨風浪不時顛簸,甲板上的風冷颼颼地往人身上猛灌,身著橙色工裝的唐順杰巋然不動。他是一名專業救援潛水員,曾獲2016年國際海事組織“海上特別勇敢獎”。12年來,唐順杰和他的團隊已經完成400余起海上應急救助搶險任務。
“千鈞一發之際,救撈人員永遠將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置于首位。”東海救助局局長肖躍華說。“你們比一般人經受了更多的生死考驗,是凡人中的勇士,不愧為‘國家隊’!”甄硯委員對船員們豎起了大拇指。
“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句刻在船艙里的話,正是中國救撈精神的真實寫照。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全國政協 海洋救助保障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