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彬彬有禮"的日本人,為什么把韓國人罵成渣?
【環球時報駐日本、韓國特約記者 蔣 豐 李 軍 本報記者 邢曉婧】前些天,日韓網絡上瘋傳一段“日本店主辱罵韓國游客”的視頻,很多人看后大開眼界——原來,日本人如此“嫌韓”。外國人在日本常遭歧視嗎?對不少人來說,這是個讓他們感受到巨大落差的話題,因為日本人一向被夸“謙和”“禮貌”,可日本官方日前公布的首次對在日外國人的調查結果,顯示情況不是這樣。日本一向被視為一個單一民族國家,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日本社會也在成為“民族熔爐”,其間,一些化學反應發生了,有包容,也有排斥。有人說,這與日本文化的內向性有關,日本沒有移民傳統;也有人提到“血統”——一些日本人心中有著“民族優越感”。
不是歧視,是排斥?
一名叫樸鐘碩的在日韓國人為應聘日立公司,把名字改成“新井鐘司”,順利被錄取。在辦理入職手續時,日立公司發現了其真實身份,遂將其解雇。該事件令在日韓國人群情激憤,認為日立公司涉嫌“種族歧視”,支持樸鐘碩提起訴訟。4年后,日立公司敗訴,被判向原告支付4年來的薪金和賠償金。
這是發生在1970年的一起著名事件。40多年過后,職場上日本人讓外國人碰壁依然不是秘密。今年3月31日,日本法務省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788名受訪外國人中,25%的人曾因是外國人而求職遭拒,20%的人和日本同事同工不同酬,超過77%的人表示外國人不能得到晉升。值得一提的是,約95%的求職被拒者能用日語交流。
這一調查讓曾在某日資企業工作10年的王東感同身受。“即便這個高管什么都不會,只要他是日本人,日子就舒服很多”,王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干活全靠中國員工,掙的卻少得可憐。”
日本法務省這份報告首次公開展示了在日外國人受歧視情況。除了職場,40%的人曾因外國人身份在搬進新屋時被攔阻。
有分析稱,該調查所反映的情況未必基于種族歧視,比如拒絕租房給外國人可能是業主害怕不能和外國人溝通,所以只能說是他們“排斥”外國人。清華大學野村綜研中國研究中心理事松野豐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解釋說,有的日本公司不愿雇會說日語的外國人,這跟日語的特殊性有關。日語里有敬語、禮貌語、謙遜語等區別,同樣的意思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在《環球時報》記者看來,“排斥”不過是“歧視”的一種優化說法,“拒絕外國人”現象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對外國人群體的偏見。也許最明顯的歧視是在言論領域。根據前述調查,約30%的受訪外國人偶爾或頻繁地遭遇侮辱或歧視性言論。去年1月,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稱:“自2003年以來,日本共發生360多次種族主義示威和演講……肆意貶低、騷擾和挑釁外國人。”
為什么韓國人最招“黑”?
在遭受歧視的外國人群體中,韓國人是最大的受害者,“彬彬有禮”的日本人“黑”起韓國人一點也不“嘴軟”。
5月初,一則視頻席卷日本和韓國網絡:一名韓國游客到京都旅行,在一家有名的拉面店附近徘徊了一陣后,推開門用日語問“這是拉面店嗎?”里面的一名日本人竟大喊“Fucking Korean”,其他客人也跟著起哄。
這樣的“不友好”事件并非偶發。去年4月,日本大阪一家客運公司的售票員向一名韓國乘客售票時,在乘客姓氏欄寫上“チョン(chon)”字眼,該詞原意指的是渺小、微不足道,后來演變成對在日韓國人的歧視語,目前已經被一般大眾媒體視為禁用語。不久,又發生日本一家連鎖壽司店專門針對韓國人而搞的“多放芥末”惡作劇。
日本人為何如此“嫌韓”?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如今韓國人聚集的東京“新大久保”地區,由于房租便宜吸引了很多亞洲留學生。到了1990年,赴日留學和工作的韓國人急劇增多,女性進入風俗店等地方做陪酒女,男性販賣盜版DVD,讓日本人對韓國人留下壞印象。2002年,日韓聯合舉辦足球世界杯,在日韓國年輕人穿著紅色T恤淹沒整條街道,慶祝韓國獲得第4名的亞洲紀錄。日本人突然意識到,自己周圍有這么多韓國人。
真正改變日本社會和在日韓國人的,是2012年8月韓國時任總統李明博不顧日本反對登上“獨島”(日本稱“竹島”)。“仇恨言論”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對在日韓國人發起一波又一波的轟炸。不僅如此,在新大久保的街道上,常常有“反韓”示威,參與者舉著“韓國人滾出日本”“韓國人是蟑螂”等標語。這種仇恨言論不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網絡世界,至今存在。
韓國方面對日本社會的“嫌韓”情緒也有察覺。2015年年底,韓國外交部曾委托民間調查機構對中國、日本、美國等14個國家的5600名成年男女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嫌韓情緒”這一項中,受訪的日本人達到59.7%,是14國中最突出的。
有韓國學者認為,日本人之所以近期逐漸將“嫌韓”情緒轉化為行動,與韓日兩國間一直糾纏不清的歷史問題有關,它導致兩國間互不信任、互相指責的人群逐漸增多。而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也使一些日本人把“嫌韓”情緒演變成犯罪事件。
“韓國人遭遇的歧視有歷史根源。”社科院日本所學者盧昊對《環球時報》說,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近代化水平始終領先于朝鮮半島,且對朝鮮半島進行了殖民征服,這導致日本對朝鮮半島移民始終有居高臨下的心態,一些特定的歧視性稱謂也起源于此。
盧昊說,二戰后大量朝鮮半島移民留在日本謀生,規模龐大的他們難以融入日本社會,因此被社會邊緣化。如今,在日本人的意識中,黑社會、風俗店、賭博、犯罪問題等依然和在日韓國/朝鮮人緊密聯系在一起。“亞洲移民導致日本社會犯罪率上升”的說法,也和朝鮮半島移民及其后代有關。
根深蒂固的“種族排序”
拋開在日韓國人這個特殊群體不說,整體看,日本人對外國人的歧視與他們對外缺乏足夠的接觸和認識有關。不少日本人說起外國人,腦海中會出現“條件反射”的刻板印象:講話大聲,著裝扎眼,缺少對日本文化的尊重。
日本媒體“責人不責己”的導向同樣負有責任。日本社會有一個明顯傾向,就是認為各種社會問題的增多都源自外國人進入日本。媒體的偏向性報道讓普通民眾對外國人印象變差,更對進入他們“領地”的外國人感到恐懼。
“日本是島國,沒有移民傳統,不習慣接納不同文化,在外國人看來,日本確實有生活不便之處。”松野豐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但這并不是歧視外國人,可能是因為日本人的內向性導致在對待外國人方面顯得生硬笨拙,讓外國人感覺受到歧視。
不過,去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大井真理子在一篇文章中援引日美混血記者莫利·羅伯森的話稱,日本社會存在一種從前幾輩人那里流傳下來的根深蒂固的“種族排序”:白人最高級,黑人在最底層。而在各種混血兒當中,韓日混血兒受到的歧視最嚴重,他們大多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出生,說日本人是“韓/朝-日本混血”,也是常見的羞辱詞匯。
從根源看,日本人的確有著“血統”方面的優越感。日本人有理由如此——曾一度崇拜的國家美國,現在正夸耀日本科學技術之先進;一度崇拜學習中國文化,現在數不盡的中國游客被吸引而來。更有極端者認為,日本有此輝煌“逆襲”,根本原因是他們的血統更優秀。也正是這一次次的“逆襲”,給了一些日本人“民族優越感”。
“日本對亞洲國家移民的排斥根植于單一民族背景(日本并未賦予阿伊努人及沖繩本土民族以實質性的民族地位)下的自我民族優越感,以及對社會一元化與同質性的高度重視。”盧昊說,在日本人的觀念中,屬于近代化“后進國家”的亞洲鄰國移民被認為在“文明程度”上低于日本人。
從現實看,“仇恨言論”對于包括韓國人在內的外國人來說是一種人權和心理上的傷害,對于日本的形象也是傷害。為阻止這種“相互傷害”的局面繼續下去,日本政府去年出臺《仇恨言論對策法》,明確規定仇恨言論的定義,并將仇恨言論多發的川崎市、京都府、大阪市等地劃為重點防范治理地區。
話說回來,雖然一些外國人在日本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公平,日本社會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外國人。隨著日本“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日本已經形成一種“依靠”外國勞動者支撐產業發展的現狀。
如今的日本社會,外國人并不是一味地感到被“排斥”或“歧視”,他們也強烈地被“需要”。也許,當外國人越來越被日本社會需要時,前述排斥和拒絕現象就會逐漸減少。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彬彬有禮 日本人 韓國人 罵成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