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書法家 應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境界
文化乃書法的核心,書法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是中國文化的國粹藝術。把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顛倒了本末關系。當今書法的最大問題,是把書法當作一種視覺藝術和單純的技法錘煉,從而割裂了書法固有的觀賞與閱讀的審美聯系,忽略了對書法閱讀意境的審美開拓。因為視覺的美與技法的純熟只是書法的淺層表現,而文學的滋養、文化的傳承、心靈的寄托才是書法的真諦。因此,書法家應該擁有廣博的知識以及深厚的審美鑒賞力和創作力——譬如《蘭亭序》 ,為王羲之在酒后微醺狀態里所寫的傳世名作,如果沒有純熟的功力和融入骨子里的文采,他是不可能在那種迷離的狀態之下寫出如此精湛的書法杰作的。中國古代許多的書法名帖和書家莫不如是。當代書法家還應具備一定的古典文學基礎,對國學知識也要有較多了解,而后才談得上能夠寫出較有文化底蘊的、具有人格修養的、傳統技法和時代精神都出類拔萃的優秀作品。
就書法而言,技術不等于藝術。書法家要注重表達內心感受,因為書法的藝術表現不止于技法層面的視覺沖擊力,更在于以豐蘊的內涵使人或掩卷深思或心潮澎湃。書法的創作過程是把美妙的文與字書寫成優美的書法。比如,“三大行書”都是書法家當時筆隨意轉的草稿: 《蘭亭序》和《祭侄文稿》的作者王羲之與顏真卿,既是文的作者又是書的寫者。正所謂“成形容易入情難” ,那些思想內涵深刻的經典書法作品,要能讓讀者從中領悟到書者的意圖,否則,書法作品的審美空間就會越來越小,審美內涵就會越來越蒼白,審美趣味就會越來越干枯,從而喪失書法固有的人文精神。優秀的書法都是創作技法精巧,意境高深,集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觀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懷。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寫的是他內心的悲愴,表現出他人格的偉岸和剛強,文是情真意切,字是情之所至,即使是所有的涂改也都情感飽滿。
我給書法下的定義是:按照古人規定的方法用毛筆在宣紙上所書寫的具有審美趣味的漢字。古人重視書法,是因為當時的書法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標志;而當代社會正在告別手寫,書法被擠到社會潮流的邊緣地帶,真正懂書法的人更少了。因此書法家有責任讓更多的人喜愛書法,以弘揚、發展中國幾千年來的絢麗文化。然而,有些書法寫作者沒有經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也沒有經過書法規則和筆墨技法的冶煉,還沒有看清楚中國書法的寫意性與西方藝術抽象性的區別,就一下子給自己披上了前衛、超前衛的外衣,其作品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在審丑,甚至以丑為美。雖然西方流行的現代藝術思潮多以審丑為主流,不斷沖擊傳統美學,但并沒有否定傳統美學的價值。藝術上的審丑具有直面現實、促人警醒、逆向思維、震撼心靈、恢復本性等美學價值,我們可以把其理解為是一種透射著美學關懷的審美策略,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刻意求丑求怪的書寫就都可以成為書法的語言表現形式。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具有的書寫要求和書寫規律,是以漢字這一特有的文字形式所創作的有著生命色彩的形象創造。然而有些貌似書法而非書法的無聊創作卻橫行于市,那些不懂書法的書寫者們,以“無知者無畏”為榮,殊不知東倒西歪的信手涂鴉與天真爛漫是兩碼事。誠然,藝術的評判標準是在不斷變化的,但追求真善美的核心價值觀是不變的。中國書法的傳統最重“師承” ,只有站在傳統的沃土上才能開出新的花朵,其超越之路是走進古人再掙脫古人,在傳承中融會貫通,不斷發展。
中國的書法講究意象,書法的表現力是“筆墨”而不是“線條” ,所謂“抽象”更是對書法的誤讀。如果離開了生命意味的形象創造、背離了漢字的審美原則,也就遠離了書法的本意。丟掉了書法中最富有表現力的藝術技巧,毫無根據地改變漢字富有生命素質的造型結構,導致抽象的線條失去了意象的筆墨生命力。抽象并非書法的審美標準,書法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人文價值。
一幅臻入佳境的書法作品,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即“亦古亦新,亦古亦今” 。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既精致細膩又盡善盡美;既法度完備、技法成熟又開放包容。中國書法講究文化修身、君子之風,一幅書法完整的文化表達,傳遞出作品和作者的情感信息和精神指向,從而構成書法的境界。這種境界貫穿于中華美德之中無處不在,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中難解難分。今天的書法家不僅要以歷經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做鋪墊,還要融入美好的時代精神,用古人傳承下來今人不斷完善的技巧,來表達出最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最情深意切的情感,書寫出觀賞性與閱讀性俱佳,即所謂形式與內容完美統一的優秀作品,這樣才能進入書法的最高境界。
編輯:楊嵐
關鍵詞:書法 書法家 藝術 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