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張首映:學貫中西,更需系統創新
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國,經曾國藩等人幫助,清廷接受他的建議,于1871年開始官派赴美留學生,他因此成為中國赴美留學生之祖。1917年,胡適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回國,任北大教授,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推動新文化運動,后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以西方哲學視角,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辟開一條新路。1925年,陳寅恪歐美游學后回國,任清華教授,運用世界多國語言文字,從民族、宗教、文化入手,研治中國歷史尤其隋唐史,把中國政治史與文化史研究同時引向深入。
學貫中西一詞,出自20世紀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屬“小說家言”,卻有一定標識性,表明20世紀中國學者探討中國問題、研究古代思想文化,既可延續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的“大國縱向路徑”,又可進入中西交往、交流、交鋒、交融的“地球橫向時代”。一些優秀留學生,在一個專業甚至多個領域,在一個方面甚至多個專題進行系統性研究、系統創新性研究,其所取得的成就,對中國學術和中國文化的貢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給人一種“標識性”感覺,好像留學生就應這樣,在某個領域獲得系統的而不只是點滴的、系統創新的而不只是閃閃肩膀或“靈感”的績效,才叫留學生。
在大家看來,你都學貫中西了,從事系統創新,應職應份,比那些沒有出國留學的更有條件和基礎。20世紀以來的系統創新尤其最近幾十年的系統創新,處于國際水平線上的系統創新,你有國際背景,在國外名牌大學學習過、做過研究,知道誰誰搞的專題處于世界前沿,誰誰的水平能夠代表國際最高水平,誰誰的方法論體現出先進性,誰誰的研究能給中國某個行業帶來啟迪,哪個行業的國際戰略能推進中國哪個行業的系統創新;你熟悉系統創新所需要的對象、關節、行情、脈絡、路徑,最有可能成為某個學科的帶路人,如同做胸外手術,由中西醫兼通、經驗豐富的西醫主刀,患者更放心。
曹聚仁《我的讀書經驗》寫道,他的單不庵老師,“他是那樣的淵博,卻又那樣的沒有一點自己的見解;讀的書很多,從來理不成一個系統。他是和鶴見祐輔所舉的亞克敦卿一樣,‘螞蟻一般勤劬的學殖,有了那樣的教養,度著那么余裕的生活,卻沒有留下一卷傳世的書;雖從他的講義錄里,也不能尋出一個創見來。他的生涯中,是缺少著人類最上的力的那創造力的。他就像戈壁的沙漠的吸流水一樣,吸收了知識,卻并一泓清水也不能噴到地上面來。’”系統創新是系統、子系統、分系統的集成創新,它們有其結構和功能,是系統、子系統、分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立體交叉創新,也是思想和思維的創新,最應吸取這樣的教訓,努力說出前人沒有或很少說出的新話,提煉出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論證、新表述,盡可能融建成一個新系統,展現出學貫中西、創新為體的優勢和才華。即使“專營”一家一書、一城一池,也要理清頭緒,挖掘其結構、功能等的新穎處,以小見大、以點帶面,使點面成線,把系統創新推向一個更高臺階。
錢學森先生了不起。在所研究的專業、主持的項目、推動的領域,他都進行了國內領先、扛鼎寰宇的系統創新,晚年集大成,上升到思想理論創新層次,提出系統科學體系,與貝塔朗菲、市川惇信齊名的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等系統理論方面,思想境界遠高于他們。他把系統科學推向宇宙、社會、人生和思維四維普遍聯系的系統哲學層次,佇立于人類系統思想理論的高峰。
南宋呂祖謙說:“后生學問,聰明強記不足畏,惟思索尋究者為可畏矣。”21世紀的學子們,以學貫中西之身,鑄思想創新之魂,拿出更多更好系統創新成果,服務祖國,領跑世界學術科技吧!
作者:人民日報理論部主任 張首映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首映 學貫中西 系統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