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莊嚴的承諾 不懈的奮斗——從全國兩會看中國式扶貧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莊嚴的承諾 不懈的奮斗——從全國兩會看中國式扶貧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林暉、侯雪靜
這是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截至目前,全球還有數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減貧對全球而言,始終是一道艱巨的考題。
這是中國人創造的偉大成就——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2016年又有1240萬人告別貧困。
中國減貧成就贏得世界高度評價,紛紛探究中國式扶貧的成功密碼。
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
這一莊嚴承諾,再次向世界傳遞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決心,引發全球關注。
中國式扶貧: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砥柱中流,使黨心民意同頻共振
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特殊的時間節點值得人們銘記。
全國兩會開幕前不久,江西省井岡山市宣告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中國革命的圣地,在新時期的脫貧攻堅戰中打了一場漂亮翻身仗。
“井岡山靠什么脫貧?”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吉安市委書記胡世忠說,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幾乎每天都會有人這樣問他。“如果真要說有什么經驗的話,那就是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黨員干部帶領群眾往前沖的決心。”他說。
鄉鄉都有扶貧團,村村都有幫扶隊,一村選派一個書記,一個貧困戶確定一名幫扶責任人。從精準“掃描”每戶貧困戶情況,到因地施策、因戶施策,數千名黨員干部奮戰一線,把脫貧攻堅的軍令狀明確到每一個人,每一個行動中。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戶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是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井岡山脫貧,正是共產黨人永遠不忘初心的生動注腳。
和井岡山一樣,在全國上下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活躍著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身影——
從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山大溝深的西南邊境,從逶迤磅礴的烏蒙山區到橫絕山巔的秦巴腹地,昔日難見外人的貧困村入駐了一個個“新面孔”:駐村干部、“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扶貧志愿者……
數據顯示,全國共有超過200萬人參與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超過50萬名各級干部進駐貧困村。
黨員在,群眾就有了主心骨,有了靠山。在廣大黨員干部的組織帶領下,大山深處的人們重新燃起了脫貧的希望。
裴寨社區三面環溝,一面靠山,曾是全省有名的貧困村。從發展大棚蔬菜,到修水庫搞旅游,再到鮮花種植,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帶著村民一步步走上致富路。
“干部就要先干一步,最怕原地踏步。”裴春亮說,脫貧的關鍵在人,核心是發揮好黨員干部的“領頭羊”作用。“我們苦在前面,累在前面了,老百姓就‘甜’在后面了。”
哪里最偏遠、最貧困、最落后,黨員干部就沖向哪里;把群眾疾苦放在心上,把脫貧責任扛在肩上;逐村逐戶開展調研,倒排時間表,明確“施工”圖……
在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黨員干部就是一個個突擊手,給群眾“托了底,暖了心”。圍繞著脫貧致富的共同目標,黨心和民意深深凝聚、同頻共振,激發出向貧困宣戰的強大動力。
中國式扶貧:彰顯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執政能力,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
在2013年至2016年短短4年時間里,中國再次向世界交出漂亮的減貧答卷:5564萬人脫貧——相當于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總數。
面對中國取得的非凡減貧成就,西方學者經常感到困惑:中國如何能用那么短的時間,就完成如此艱巨的脫貧任務,如此卓越的減貧能力從何而來
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給出了答案:能力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來自于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執政能力和動員能力。
到2020年全國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面對復雜形勢,黨中央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動員和部署力度。
2015年底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來自中西部22個省區市的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與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隨后,壓力級級傳導,責任層層落實。
“省里向中央立下軍令狀,我們村也和鄉上簽了責任書,計劃2019年實現全面脫貧,確保貧困群眾不返貧。”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丹鳳縣土門村黨支部書記葉瑜說。
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務實有效的扶貧管理體制安排,讓中央的政策部署順利傳導到最末梢的基層干部,貧困群眾充分感受到來自黨中央的溫暖。
從革命老區到西南邊陲,從大別山區到黃土高坡,遍布全國的扶貧工作隊如星星之火,燃起貧困群眾最深切的脫貧夢想。
“中共的領導力和行動力,當今世界鮮有能與之媲美者。”哈佛大學政治學與國際事務教授羅斯·特里爾感嘆,中國在短時間內動員巨大的力量投入,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擬的。
重信踐諾系蒼生,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揮出巨大的優勢。
眾人拾柴,匯聚扶貧開發“巨能量”。山海攜手,共謀小康,扶貧協作堪稱中國式扶貧對世界減貧方法論的又一貢獻。
在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下,9省(市)、5個計劃單列市和4個大城市對口幫扶西部10個省(區、市)。遠隔千山萬水的東西部有了“最長情的陪伴”,攜手向貧困發起挑戰。
對全國政協委員、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而言,2015年12月他記憶猶新。當時,恒大集團開始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力爭通過三年無償投入30億元和一攬子綜合措施,到2018年底實現1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一年零三個月來,4600多人的扶貧隊伍常駐大方縣,與當地干部群眾展開脫貧大會戰,103個重點援建項目已全部開工,8.05萬人初步脫貧。
“作為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民營企業從無到有,離不開全社會的幫助與支持。”許家印說,飲水思源,投身脫貧攻堅,既是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也是民營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從單向扶貧到產業對接,從經濟援助到社會事業多領域深度合作,扶貧協作道路集中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動員起一切力量,采取全面有效的手段——
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一系列脫貧攻堅新探索、新實踐在廣闊的基層大地奔涌而出,一戶戶貧困家庭由此受益,擺脫貧困。
“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探索百花齊放的扶貧手段。但是殊途同歸,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瞄準2020年的時間節點,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如果將中國的政治體制放到全球視野下就會發現,中國真正與眾不同的特色在于中國共產黨的有效領導。這才是中國在各個領域成功的真正原因。”新加坡《聯合早報》如此評價。
中國式扶貧: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描繪波瀾壯闊的脫貧畫卷,奮力實現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
時間,不僅是生命的尺度,更是發展的空間。
廣大貧困群眾每一個扶貧成績的取得,都極大鼓舞著人們的士氣。精氣神變了、自信心強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越來越濃了。
“以前一提扶貧,不少村干部垂頭喪氣,認為除了發點錢沒啥干頭。現在,整個村子都動起來了,養殖扶貧、產業扶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滿腔的干勁兒。”一直奮戰在扶貧戰線上的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說。
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改變了許多地區、許多村莊、許多人。
成就令人矚目,任務依然艱巨。
展望未來,面對的是更具挑戰的減貧局面——
距實現全面脫貧目標只有不到四年的時間,仍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12.8萬個貧困村、4000多萬貧困人口,很多貧困地區屬于歷史極貧地區,改變面貌非一日之功。
在新起點上推動脫貧攻堅,猶如珠峰登頂,每前進一分,難度就增添十分。
如何在經濟發展轉型調整中讓貧困人口脫貧?如何讓流動中的人口脫貧?如何讓缺少發展條件的人口脫貧?如何防止他們脫貧之后返貧?
越是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越要拿出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和超常規的力度。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新起點上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繼續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功夫——
越是艱巨的任務,越要講究科學施策、有效應對。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制勝之道也在于精準。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脫貧的“金點子”。
“做好精準扶貧意味著我們要進一步把工作做得細而又細、實而又實。群眾利益無小事,每一分錢、每個項目,都是天大的事。”全國人大代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委書記林書成說,“只有精準到位見實效的扶貧,才會贏得群眾真心點贊。”
新起點上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嚴”字當頭,“實干”托底,讓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
要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既要防止不顧客觀條件層層加碼引發的“被脫貧”、假脫貧,影響脫貧質量,也要防止形式主義“壘大戶”、“堆盆景”,脫貧結果不務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嚴肅查處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確保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脫貧攻堅要從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絕不能弄虛作假。”全國政協委員阿什老軌說,扶貧任務再急再重,也要實事求是,要從健全制度、加強監督、創新方法等方面努力,確保脫貧攻堅任務高質量高標準完成。
新起點上打贏脫貧攻堅戰,要著力增強“造血”功能——
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這就要強化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雖然井岡山已經脫貧,但是我們還要鞏固脫貧成效,進一步實施發展脫貧、保障脫貧、健康脫貧三大攻堅戰。”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吉安市委書記胡世忠說。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向著決戰貧困的高山攀越,一定能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為人類的減貧事業作出新的貢獻。(參與采寫:史競男、許祖華、姜剛、賴星、康淼)(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脫貧 扶貧 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