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校園貸盲目擴張風險凸顯 大學生還款逾期屢被恐嚇
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四年提及互聯網金融。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2015年再度提出“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則表示,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今年更強調要高度警惕互聯網金融累積風險。
春風和煦,又到一年“兩會”時。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對2017年的重點工作,《政府工作報告》陳述的范圍,涉及“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業持續增收”等九大方面。
“使命重在擔當,實干鑄就輝煌。”李克強總理說。
在“兩會時間”,新京報推出《經濟策》專題。我們通過深入采訪,呈現目前去產能、農業、資本市場等領域的現狀。同時,我們還采訪了多位兩會代表,希望從代表們的回答中,尋找到解答問題的對策。
據新華社報道,有統計顯示,2016年面向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信貸規模已突破800億元。而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這一規模在2015年才260億元。在校園貸盲目擴張的同時,借貸風險也不斷凸顯。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互聯網金融風險,表示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
平臺交替借款“拆東墻補西墻”
從校園小廣告上,劉雪(化名)第一次了解到校園貸。劉雪說,這種類似考研小廣告的單頁,直接貼在學校公告欄,還有一些墻上。
2015年1月份,通過某消費分期平臺,大三的她借了第一筆校園貸款。“想買件四百塊錢的大衣,一時豬油蒙了心。”劉雪回憶稱,在申請時出現了一大堆條款,但她坦言自己并沒看過。
聯系到校園代理后,劉雪提交了填有身份信息、父母電話的申請單和身份證照片后,便成功提現3000元。“少了貸不出來”,拿到錢的劉雪買下了心儀已久的大衣,還買了化妝品。她覺得,分12期還,用自己一千多的生活費還是夠的,“緊著點花”。
但趕上了花費多的時候,還貸計劃仍會中途“夭折”。“當時還不上,就想個歪點子”,劉雪通過網絡找到某P2P平臺,借了幾千元。“流程很簡單,就是提交一個信息、身份證正反面、自己拿身份證照片,傳網上審核,通過可以借錢。”
劉雪稱,再次借貸的時候,平臺并不看之前有無貸款記錄。平臺信息顯示,從2015年9月27日開始,劉雪成功借款三次,首次借款金額為2000元,其余兩次均為1000元,相對應的年利率分別為11%、36%和26%,期限均為一年,按月等額本息償還。
按照借款列單詳情的記錄,三次貸款加上逾期費用,劉雪最終實際償還的金額達到5052.51元,相當于除本金之外,償還了1052.51元。
據網貸之家調查數據顯示,純P2P學生網貸平臺年化借款利率普遍在10%-25%之間,分期付款購物平臺要更高些,多數產品的年化利率在20%以上。
在畢業花費增多和貸款償還臨近的雙重壓力下,劉雪交替使用了三個平臺來維持資金的暢通,她形容這是“拆東墻補西墻”。
26次還款19次逾期 曾被電話恐嚇
除了用于生活花費,劉雪借款中的兩萬多元是用于考研所需的補習班和復習資料。但手頭有錢了,就會不計后果地買東西。
2015年底,考研結束后劉雪用家里存在自己賬上的3萬元還了大部分貸款。但閑在家沒有生活費,也沒找到合適的兼職,最終還是通過校園貸填補剩余的幾千元借款。劉雪坦言,借錢時沒想過要父母買單。“想著一點點往下拖,等畢業有工作慢慢還。”
某平臺的還款記錄顯示,在去年26次還款中,劉雪共出現19次逾期。資金周轉不開的時候,催款人員就會找劉雪。“開始發短信,后來打電話,有時候還會恐嚇,再不還錢就會給當地公安機關報警。”在家人接到催債電話后,劉雪稱是詐騙電話,然后悄悄還了逾期費用。
隨著接到電話的次數增多,劉雪的母親開始產生懷疑,實在瞞不下去,劉雪才向母親坦白。2017年春節前,其母親用家里的積蓄幫劉雪還上剩余的貸款。還完錢的劉雪梳理了兩年間的借貸記錄,一共借款4.7萬元,最終還款金額為5.2萬多元。
劉雪慶幸的是,自己借貸的金額還比較少,平臺也相對正規。“可能就是一種感覺,現在有錢花現在爽,而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利息。”如今回想起來,劉雪覺得,管好自己比什么都強,“受到還款壓力影響,沒法安心學習,對自己考研失敗也多少有些影響。”
據劉雪推斷,有校園代理說月薪差不多能過萬,可見借款的同學不少。“我覺得學校不應讓校園貸廣告出現,在學校附近貼可以理解,但廣告出現在比如宿舍樓,學校不管就算是一種失職。”
代表委員建言
戴曉鳳:反對大學生借錢創業、消費
新京報:校園貸引發很多爭議,甚至出現“裸條”借貸,背后有哪些原因?
戴曉鳳:首先,現在一些提供貸款的機構、從業者不擇手段,道德缺失。一方面,向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學生提供非生產性的貸款,因相對高的利率,構成典型的高利貸,并且存在惡意催收,導致裸照、跳樓等惡劣后果。另一方面,除了學費貸款以外,其他任何貸款其實都是在追加學生的消費,促成不理性的消費需求的膨脹,甚至把壓力轉嫁到家長身上。
其次,從政府角度,由于沒有法律約束,監管力度不夠,(校園貸款)可以在校園任意釋放。
此外,為什么裸貸能夠生存?一是現在各種誘惑導致學生中存在許多非理性消費需求,如高檔手機、服裝與化妝品等,形成現實的借貸需求。二是對于放貸機構及從事放貸業務的行為人,沒有有效的準入及管理辦法,導致一些不法分子進入,利用互聯網手段,用高息吸引,錢來得容易,是別人的錢,損失后要么跑路,把風險留給投資人,要么用非正常手段收貸,裸貸就是形式之一。但這種裸貸、純消費性的校園貸真的要禁止。
新京報:您怎么看待校園信貸需求?
戴曉鳳:所謂“真需求”,就是確實陷入迫切的資金需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交學費,一是想創業。
實際上,我反對大學生借錢創業,因為創業是一種完全的風險投資行為。通常創業需要尋找資本投入,而不是債務融資。要尋找認可創業計劃的資本參與投資,虧了要共同承擔風險。而一旦借錢創業失敗,學生將背負沉重債務。
有人說,銀行不給創業發放貸款。銀行怎么能發放這種貸款呢?銀行的資金來自存款人,要保證安全第一。創業應該有風險投資體系來保障,而不是信貸體系。這是我們目前存在的認識誤區,每次都說要推動銀行支持,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我覺得,現在整個社會偏離金融的基本邏輯,違背了金融最基本的運營規律。
新京報:規范校園貸發展有哪些可行的方案?
戴曉鳳:第一,我覺得要加強宣傳,向大學生普及金融常識。他們如果有(借貸)風險意識,不會犯這種錯誤。第二,對涉及校園貸的平臺加強嚴監、嚴打,一經查出,絕對要取締。
新京報:校園貸款有沒有值得支持發展的部分?
戴曉鳳:首先,學費貸款,貸款渠道來自銀行,這是國家支持的,是正規的,國家對銀行有補貼。但這個對家庭條件好的,不會提供貸款。其次,大學生創業貸款,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很多學校都有,要做好這些貸款通道。除了這個口,美其名曰創業、消費的校園貸,要嚴格禁止。
翟美卿:需建立大學生信用體系
新京報:有學生通過不同校園貸平臺來回拆借還款,包括消費分期平臺、P2P平臺等,應如何規避由此帶來的風險?
翟美卿:校園信貸市場是一個較為敏感的市場,需要市場主體具有充分的風險認知,強大的實力背景及堅守道德底線。對于校園信貸業務,應實行準入制,相關監管機構需制定業務準入門檻,對業務資格進行審批。
對校園信貸產品的宣傳方式、貸款利率、風控體系、催收方式等要素進行規范,把握好創新的尺度。對大學生的合理消費需求研發產品,分層分類授信,給予大學生正規、陽光的校園信貸渠道。
新京報:信用風險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最大的風險,您如何看待校園貸里面學生信用基礎的缺失?
翟美卿:缺乏信用約束體制及失信懲罰制度是大學生失信行為的根源。規范引導校園信貸的健康發展,需要逐步建立起針對大學生的信用、誠信體系。
大學生的信用狀況將直接影響其以后畢業、就業、創業、出國深造、貸款等重大事宜,讓大學生樹立起信用意識、誠信意識、風險意識。大學生的信用、誠信體系的建立對防控校園信貸的風險,推動校園信貸持續健康發展,乃至整個誠信社會的建立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新京報:去年教育部、銀監會下發加強校園不良網貸防范的通知,校方是否應該有更多的主動作為?
翟美卿:今年,因教育部連同銀監會加強對校園信貸的整治,一時間許多涉足校園信貸的知名機構紛紛停止該項業務。但需求來自于市場,只要有需求,就肯定會有供給方生存的空間,“無論好壞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可能會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違背監管初衷。
針對大學生日益多樣化的信貸需求,校方應對本校學生的信貸需求進行調研摸底,掌握情況,引入正規合法具有業務資質的校園信貸機構進行合作,設計產品匹配需求。
從信貸業務到實習就業,校企合作領域不斷延伸,校方既能為大學生提供合法正規的渠道,企業也能夠獲取及培育未來的優質客戶群體,攜手共贏。建議可首先在沿海地區的知名高校開展試點工作。
群策群力
當不法分子把目標瞄準校園,校園貸款一度風生水起,象牙塔的寧靜被打破,同時不斷支持學生借貸超前消費的惡習,而催債環節惡劣手段頻出,直接導致裸貸的出現。希望監管部門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確保借貸安全,同時加強對投資者保護。——安康
互金領域也要捕鼠打狼,捉妖,逮大鱷。——墨淵
希望有關部門可以嚴查處理校園網貸這樣的建立在不公平不平等條約的貸款,很多大學生雖然網貸很物質,但是要讓她們通過裸體貸款,承擔日后的風險,未免這個教訓太過于沉重了。一個女孩子一旦沒錢還校園貸,她的一生毀滅或是她的家人陪她傾家蕩產啊。——嗯哼-xxf
記者 陳鵬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校園貸 風險 大學生還款逾期 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