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發布會>第十三次發布會>發布會報道 發布會報道
陳吉寧詳解PM2.5成因 控制污染需采取綜合舉措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9日電 3月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陳吉寧回答記者提問 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孫韜 攝
圖為新華社記者就“PM2.5是如何形成的”向環保部長陳吉寧現場提問 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傅義洲 攝
新華社記者:目前社會上對于重污染天氣的成因眾說紛紜,不同的專家機構都會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這對公眾帶來很多的疑惑,大家不知道究竟該相信誰。請問陳部長,您認為PM2.5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謝謝。
陳吉寧:你說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關于PM2.5的成因,實際上是有基本的科學共識。我們今年1月份開了兩天科研討論會,也專門邀請了一些記者參加,就是來再次討論PM2.5的成因,這次討論進一步明確了目前大家對PM2.5成因的科學共識。為什么會有一些誤讀或者混亂呢?一是這個過程比較復雜,另外是有一些誤讀,混淆了一些概念。第一是大家得搞清楚什么是PM2.5?PM2.5是指空氣中粒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是一類物質的統稱,不是一個單一的物質。這里面包括硫酸鹽、硝酸鹽、銨鹽、有機化合物、元素碳等等。這是第一個要搞清楚的概念。第二,PM2.5是怎么形成的?這是問題的所在。PM2.5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界或者是我們人類活動或者污染源直接產生的。有一些是我們直接排放的,或者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我們把這個叫做一次排放。還有一部分是大氣中的氣態物質,比如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生成的,這是二次生成,這部分生成物質也主要是人類活動污染產生的。也就是說,PM2.5實際上是兩部分,一類是直接產生的,一部分是由氣態物質污染物反應生成的。我們要知道污染的來源就是要把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的物質追溯到是誰產生的,哪些污染者排放的,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我們叫源解析。只有通過源解析,我們才知道是誰排放的,貢獻量有多大,它不是直觀地可以知道污染源的排放量。比如說汽車尾氣,它對PM2.5的貢獻不是一次排放的,主要是二次生成的那部分。
近些年,我們分別對北京、天津等35個城市開展了源解析的工作,基本弄清楚了比如說燃煤、工業排放、揚塵、機動車、秸稈焚燒等等。它們都是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當然這個原因還可以細分,比如說不同的工業排放量是不一樣的,鋼鐵、焦炭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汽車也不一樣,國四、國五和老舊車、重型柴油車會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散煤的燃燒和電廠燃煤排放也不一樣。各地因為產業結構不一樣,生產生活條件不一樣,各個地方的污染源的來源和構成比例是有差異的,而且這個差異有時候會很大。即使在同一個城市,由于季節性的變化,這個來源也會有所變化。但是盡管有這樣一個復雜性和可變性,總的來看,我們從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制定角度看,因為它是三到五年的時期,而且是在一個區域里,這個成因相對來說盡管有這些變化,它是穩定的,是清晰的,是明確的。
問題在什么地方?因為每一個城市污染的成因不是單一的,是多個原因形成的。所以每個城市在采取污染控制措施的時候,不會采取同一個措施,只控制工業污染,燃煤不控制,不可能。因為這樣的成本代價太高,各地都會采取多種措施綜合舉措來進行。綜合舉措背后就會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你控制誰不控制誰,必然涉及到利益問題,從不同的利益角度看,就引發了對一個本來清楚的、客觀的污染成因會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誤解和有意歪曲,帶來一些混亂。這是我想給大家解釋的一個問題。
另外,近些年來也有一些專家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技術領域對PM2.5的成因給了一些新的見解。這些見解不是針對一次源,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見解,而是對于二次生成的機理有不同的見解,就是說到底怎么生成的?這個問題也是很自然的問題,因為隨著污染治理的深化,比如說最近兩年PM2.5的二次生成的部分在增加,這里面當然涉及到一些機制機理的變化,專家就要研究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新的見解。但是這些見解不是對源解析的否定,是對認識的深化,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我們非常重視這些研究,對每一個嚴肅的研究,我們都認真對待。
但是我也坦率地告訴大家,這里有一些不嚴謹的研究,帶來了很多誤解。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可以上升到決策層面,比如說,我們在今年的工作計劃當中,對氮氧化物的控制就加強了,但是更多的研究還在學術討論中,還有很大的爭議,還不能夠上升到科學決策層面。同時由于每個研究者所在的地域不同,采樣時間不同,方法不同,觀測角度不同,不是從系統的角度、從一個大區域的尺度,研究污染源的問題,所以得出的一些結論還不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我們還要讓這些研究繼續進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防止對一些學術觀點的過度解讀,從而造成社會的誤解。環保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幫助做源解析,比如說,我們不僅建立了京津冀地區PM2.5監測網絡,而且建立了源解析的組分網,而且建立了走航系統,可以觀測污染源是怎么傳輸的,來幫助各地進行源解析。
下一步,我們會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加強科學家、管理者和媒體公眾的對話,把這些復雜的、學術性的問題給大家講清楚,不要帶來誤解,也可以指導地方更有針對性,更好地科學決策、治理污染。謝謝。
編輯:陳杏姣
關鍵詞:陳吉寧 治理污染 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