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高原明珠”復蘇記——昆明滇池迎來31年來最好水質
新華社昆明2月8日電題:“高原明珠”復蘇記——昆明滇池迎來31年來最好水質
新華社記者唐衛彬 伍曉陽
別了,劣Ⅴ類!戴著這頂帽子31年的昆明滇池,2016年打了一個翻身仗:全年水質首次由劣Ⅴ類提升為Ⅴ類。
一字之變,價值不凡。專家認為,這是滇池治理的里程碑進展,也是我國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的標志性成果。
黯然失色多年的“高原明珠”,逐漸重新煥發昔日神采!
水質向好 滇池復蘇
來自昆明市政府的最新消息:2016年滇池水質持續向好,水質由劣Ⅴ類提升為Ⅴ類。其中,草海3個月達到Ⅳ類,外海1個月達到Ⅳ類。全湖綜合營養狀態指數降為61.9,污染持續減輕。
“這是滇池31年來最好水質。”昆明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房晟忠介紹,滇池水質從1986年降為劣Ⅴ類,2016年終于摘掉了這頂帽子。從近年來的水質監測數據看,滇池生態環境正在穩步復蘇。
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滇池,是云貴高原最大湖泊,面積300余平方公里。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受工業粗放發展、水沖廁所快速普及和治污設施空白等影響,滇池水質惡化,成為我國污染最重湖泊之一。在環保界,滇池是公認的我國湖泊治理難點。
昆明市副市長王道興記憶猶新:“十年前的滇池,湖面藍藻堆積像綠油漆一樣,老鼠在上面竄來竄去,石頭丟到湖里都沉不下去。”
如今,每逢周末,滇池之濱海埂公園、永昌濕地等處人如潮涌,市民游客扶老攜幼,來滇池邊游憩。經常帶孩子到滇池邊玩耍的市民楊葳說:“現在水質好多了,滇池成了親近自然的好地方。”
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副所長韓亞平說:“滇池藍藻水華呈時間縮短、頻次減少、面積縮小等趨勢。這反映了湖泊治理的成效。”
科學治湖 久久為功
“九五”時期開始,滇池被列入國家重點流域治理,迄今已逾20年。在國家重視、部委支持下,云南省和昆明市始終將滇池治理作為大事要務,完善思路、科學治湖,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王道興介紹,滇池治理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九五”和“十五”期間,以點源污染控制為主,工業污染得到治理,但未能遏制污染整體加重的趨勢。“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形成科學系統的治湖思路,扎實推進六大工程,實現了水質穩步向好轉變。
六大工程即:環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
截污治污體系基本建成。昆明市主城區和環湖建設了22座污水處理廠和較為完善的排水管網、截污管渠,污水日處理能力達202萬立方米,尾水水質達國家一級A標準。昆明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曉梅說:“截污治污體系為滇池水質改善奠定了基礎。”
外流域引水作用凸顯。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2013年底建成,緩解了滇池水資源匱乏狀況,加快了滇池水質改善步伐,為構建整個流域的健康水循環體系創造了條件。
生態修復與建設成效顯著。實行大規模的“四退三還”(退田、退塘、退人、退房,還湖、還林、還濕地),湖濱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所長杜勁松說:“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線鲃等土著魚類、鸕鶿等鳥類在滇池重新出現。”
與此同時,35條主要入湖河道經過治理,基本消除了黑臭水體,河道水質明顯提升。在滇池流域全面禁止規模化的畜禽養殖,減少高耗肥的蔬菜和花卉種植,控制面源污染。實施滇池底泥疏浚、以魚控藻和機械除藻等工程,削減內源污染。
在環保部等部委組織的國家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5年度考核中,滇池流域被評為“較好”,系近年最好考核結果。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滇池治理又迎來“開門紅”。
任重道遠 前景可期
滇池剛污染時,有人聲稱“花兩個億就能治好”。現在又有不少人說:“花了那么多錢,哪怕用礦泉水換湖水也該治好了。”對于滇池治理,“速勝論”與“悲觀論”兩種論調長期存在。
“我們要有清醒認識,滇池治理必然是一場持久戰,現在還處于攻堅階段。”長期研究滇池治理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常務副所長劉永定認為,“治好滇池任重道遠,但前景可期。”
未來幾年是滇池水質實現根本好轉的關鍵時期。昆明市提出:爭取到2020年,外海水質穩定達到Ⅳ類,草海水質穩定達到Ⅴ類。昆明市委書記程連元表示:“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下更大的決心把滇池治理好!”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長尹家屏介紹,“十三五”期間,滇池治理將重點圍繞完善截污治污體系、構建健康水循環、修復流域生態環境、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科技支撐等方面開展。
在滇池草海小片水域,一項科研試驗驗證了從濁水向清水轉化的過程。“原來是劣Ⅴ類水,通過截污、生態修復等措施,現在水草大量生長,藍藻水華也沒有了。”杜勁松說,“這就是滇池治理的一個縮影,給我們昭示了湖清水秀的未來。”(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昆明滇池 31年 最好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