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把握好經濟宏觀調控的方法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宏觀調控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策框架,需要進一步落到實處、長期堅持下去
這兩天,面對中國經濟2016年的成績單,多家境外媒體給出了“穩定”“引領”“超預期”的客觀評價。6.7%的增速使得GDP首次邁上“70萬億元”的臺階,對世界經濟33.2%的貢獻率依舊堪稱“第一引擎”,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連續跑贏人均GDP,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新動能不斷集聚、百姓的獲得感不斷提升……對此,就連熱衷“唱空”的某些海外媒體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增長仍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
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云不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干擾與下行壓力,不僅將增速平穩保持在合理區間,還收獲新增就業1300萬人以上、CPI溫和上漲、PPI收窄降幅、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等良好形勢,再次充分證明了黨中央對經濟工作思想方法的重大調整,經受了實踐檢驗,是符合實際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宏觀調控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策框架,需要進一步落到實處、長期堅持下去。
概括來講,這一整套的政策框架,主要是以經濟新常態為重大判斷、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包括“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以及創新驅動發展、資源能源有效利用、農業現代化、糧食安全、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從調控決策的快、準、穩,到調控實施的實、度、效,再到“三去一降一補”的“組合拳”,已經成為我們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這個大邏輯的“招牌動作”。
開始的時候,還有人不理解,為什么別人可以搞量化寬松和“大水漫灌”的強刺激,中國卻不能照葫蘆畫瓢?事實證明,盲目放水的經濟體大都吃到了苦頭,反證了強刺激的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遠;不尊重經濟規律的做法也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只有順大勢、謀大事,把握經濟發展的新方位,增強市場預期的穩定性,加緊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才能讓中國經濟躍升到更高水平。
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堅實步伐,讓我們今天盤點經驗教訓時更加篤定:宏觀調控的成功,不能局限于具體政策的一招一式,也不能簡單評判預調微調的得與失,而應放到經濟工作的全局觀察思考,探求背后“管總”的方法論。比如,從經濟發展長周期和全球政治經濟大背景出發想問題、做決策;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運用“兩點論”“重點論”作分析、下判斷;堅持問題導向與底線思維,防患于萌發之時;避免刻舟求劍,必須跟上生產力發展的節拍;對各種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數,既要有所作為,又要量力而為,等等。相比刺激經濟之“魚”,“中國方案”中的方法論之“漁”,更值得各級治理者慎思、明辨與篤行。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2017年經濟工作的目標與方向已定,關鍵是狠抓落實。當前主要領域的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臺,對外開放布局進一步完善,供給側改革深化正待發力,迫切需要我們熟稔穩中求進的政策基調與方法論,保持戰略定力,凝心聚力,砥礪前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宏觀調控 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