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沙特原油減產“挑大梁”有緣由
日前,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在維也納達成協議,決定將原油日產量從2017年1月1日起減至3250萬桶,非歐佩克成員俄羅斯也將加入減產行列。這是歐佩克2008年以來首次宣布減產,也是15年來首次有非歐佩克成員參與的減產計劃,國際油價應聲大漲。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沙特為促成減產協議,不僅承擔了48.6萬桶/天的最大減產份額,還對伊朗作出了讓步,放棄了此前堅持的“共同減產”原則,同意伊朗增產約9萬桶/天,使其產量恢復到2005年被制裁前的最高水平。作為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特為何會作出如此大的讓步?
首先,沙特推動減產協議的核心目的就是緩解財政緊張,為經濟改革爭取緩沖期。近年來,由于國際原油市場供過于求,油價持續走低,極大拖累了沙特政府的財政收入。根據沙特財政部的數據,沙特2016年財政赤字預計將達870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按此趨勢,沙特近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將在2020年左右消耗殆盡。此外,沙特經濟改革計劃“2030愿景”的重要一環——沙特國有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上市并建立主權財富基金的計劃即將正式啟動,如果油價繼續低迷,將對其估值造成巨大負面影響,進一步制約后續經濟改革措施的實施。因此,沙特必須努力促成減產協議,提高石油價格,避免財政困難惡化,對經濟改革造成不良影響。
其次,沙特為達成減產協議作了充分的準備。在油價低迷期間,沙特曾堅持不減產策略。據統計,沙特還是近年來少數增加新油氣鉆探井的國家之一,其目的就是避免在減產協議達成后丟失市場份額,使減產不至于導致石油產業傷筋動骨。沙特的做法也的確收到了效果,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統計,美國2016年頁巖油產量預計比2015年減少10%以上,這一趨勢在2017年仍會延續,這使得沙特有望在減產協議達成后進一步鞏固自己第一出口國的地位。
再次,沙特采取強硬態度迫使其他產油國合作。世界幾大產油國,如沙特、俄羅斯與伊朗等,存在不小的政治、經濟分歧。今年舉行的幾次歐佩克會議之所以無果而終,很大原因都在于沙特、伊朗之間的爭執。就在本輪維也納談判開始之前,沙特能源大臣法利赫突然表示即便減產協議無法達成,全球市場也將在2017年逐步恢復供求平衡,并再次拋出了“只有伊朗減產,沙特才會減產”的言論,要求伊朗將產量凍結在380萬桶/天。面對來自沙特的強硬表態,同樣面臨財政困難的俄羅斯、伊朗等國最終選擇了讓步。據悉,伊朗方面在維也納會議上也承諾,在恢復受制裁前的生產水平后,愿意在2017年凍結產量,且不會將伊朗在協議中受到的優待作為對沙特方面的勝利來大肆宣傳。
最后,沙特希望通過減產協議提振歐佩克的地位。2014年油價下跌以來,歐佩克放棄了產量杠桿,選擇開足馬力產油。此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頁巖油生產商,但也導致油價至今未能回暖。此后,面臨日益嚴峻的財政壓力,歐佩克幾次試圖限制成員國產量,但幾番努力最終都宣告失敗,國際市場信心連續遭受打擊,歐佩克也遭受了“信任危機”,被國外媒體稱為“名存實亡”。歐佩克需要借本次協議重新向外界證明其在穩定國際原油市場上的重要作用,作為歐佩克的“帶頭大哥”,沙特自然不希望歐佩克“信用破產”。
沙特能源大臣法利赫在協議達成后對媒體表示,減產協議“符合沙特方面的期待”,并表示協議的達成將極大推動市場復蘇,修正目前市場上供求不平衡的狀況。分析人士指出,減產協議的執行情況還有待觀察,雖然油價短期內的上漲有助緩解沙特等國的財政困難,但回暖的油價無疑將刺激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增加產量,在6個月的減產協議到期后,歐佩克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動,仍是一個未知數。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沙特 石油 歐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