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89歲退休老師慧眼識碑 東漢孝女包娥墓現身
東漢孝女包娥墓和碑的發現,為“中華孝德文化之鄉”——上虞增光添彩。100多年前,上虞籍知名慈善家田時霖等人帶頭捐款修建包娥墓的故事,也印證了上虞的崇孝守信一脈相承,歷代的鄉賢都有做好事回報家鄉的傳統。
昨天,上虞區鄉賢研究會會長陳秋強說,當年申報中華孝德文化之鄉時,他從史料中找尋的包娥也是其中一個元素,但當時沒能找到更多的歷史遺存,成為他心中的遺憾。如今,隨著這座古墓被文史專家初斷為清代重修的東漢孝女包娥墓,終于解了他這一心結。
89歲退休老師慧眼識碑
陳秋強告訴記者,孝女包娥墓碑及墓的發現,有一段曲折的經歷。
“包娥是東漢著名孝媳(比曹娥早),她和婆婆一樣,年輕守寡,但她盡心服侍婆婆,孝行鄉里聞名。后婆婆暴病去世,小姑誣告包娥謀殺婆婆,包娥被屈打成招?!睋榻B,有關包娥的史實,最早記載于《后漢書·孟嘗傳》中。后有“珠還合浦”典故的孟嘗當時只是戶曹史,官位很低,曾疑包娥案是冤案,但上虞縣令、紹興知府不予明察,草菅人命,于是包娥被蒙冤處死。兩年后,新任上虞縣官采納孟嘗申訴,重審此冤案,終為包娥冤案平反照雪。包娥孝行被上奏朝廷后,漢順帝封包娥為“貞孝御妹娘娘”,地方則為包娥造廟、筑墓、立碑,永垂包娥孝德,“孝聞嶺”也從此留名至今。其孝順公婆的感人故事可與孝女曹娥相媲美。
歷史上,包娥墓、包娥祠屢修屢廢。因種種原因,在申報孝德文化之鄉時,陳秋強會長曾悉心進行了尋找,但只找到了包娥祠。
今年,位于驛亭鎮橫塘孝豐村的杜家墳水庫進行了修理,涵管改大,所有涵管砌石用來鋪砌在水壩內側護堤。已斷成兩截的包娥墓碑散落在底層的堤壩上。不過,好在碑文都朝上。當地89歲高齡的退休教師李鶴盛聞訊前往察看。仔細讀碑文,其上有“漢褒旌貞孝包娥墓”字樣尚存,他確定為包娥墓墓碑。而且,他兒時上山放牛時曾見過包娥墓墓碑,也聽家中長輩提起過。
這一發現,讓這位高齡老人驚喜不已,并立即告知驛亭鎮鄉賢分會。分會會長經遵義老師意識到此事意義非凡,冒雨與分會成員李德來、經富燦等人士前去現場,拍下殘碑照。
因老人的慧眼,終于讓包娥墓碑“重見天日”。
墓和碑為清末民初重修
此事也引起了上虞區文廣新局的高度關注。該局迅速組織文管專家和鄉賢研究會成員實地進行了調查。梁湖鎮潘窯村與驛亭鎮孝豐村相鄰,這里很快又有了新發現——潘窯村掛壁燈山東北麓山腰處的孝聞嶺上的包娥墓被找到,同時還發現立有包娥廟捐助碑的關帝殿。
據專家調查,上世紀五十年代興修水庫時,不少墓碑被拿來砌筑在堤壩中,包娥墓碑也未能幸免。
如今的包娥墓地表雖被雜草覆蓋,但墓塋輪廓依稀留存,附近環境清幽、視野遼闊?!白屑氀凶x捐助碑上的文字,原來,包娥墓和碑都是在清末民初重修,而重修的發起人是鄉賢田時霖。”陳秋強會長說,上虞人田時霖不僅是中國清末民初上海工商業巨子、知名慈善家,更是一位愛國憂民的義士,曾投身護路捐款運動。當時,田時霖以母親的名義帶頭捐出100大洋,還有已故的全國工商聯原主席經叔平的父親等人集體捐助。
近日,上虞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論證會。相關專家認為,此墓塋的發現為上虞弘揚孝德文化提供了實證性地點,也讓孝女包娥的形象更為立體,下一步相關部門將合理規劃,分步實施,盡快修復包娥墓墓碑,重修包娥墓,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杜靜靜)
編輯:陳佳
關鍵詞:89歲退休老師 慧眼識碑 東漢孝女 包娥墓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