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姚遙:中國公共外交的寶貴資源

2016年10月20日 10:44 | 作者:姚遙 | 來源:《求是》
分享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運用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世界各地開啟了一堂又一堂關于中國歷史文化的全球公開課,成為中國推動公共外交、構建國際話語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植根于傳統文化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引導世界全面、準確認識當代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故事源泉。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國際社會認識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2014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歐洲學院發表演講時指出,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當前,越來越多對中國感興趣的國際人士開始學習漢語、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這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進而理解并認同中國在國際社會所一貫主張的諸如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價值理念。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發展變化。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美國作家羅伯特·庫恩采訪時指出,“你一個月不來,半年不來,中國就會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如果結合中國悠久的歷史來分析,又不會驚訝于它變化之快速,因為我們經歷了幾千年才走到這一步”。為向國際社會闡明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強決心,2014年7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合采訪時強調,中國人自古就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對照中華文化所倡導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和平發展的自信和自覺來源于傳統文化

和平發展,是當代中國最引人注目的故事之一。針對國際上有人宣稱中國發展起來后會走“國強必霸”的老路,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借助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闡明了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意志。

講故事就是講事實。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從中華傳統的思想源泉中尋找養分,闡釋和平發展的歷史事實。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發表演講指出,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2014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發表演講時強調,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對外侵略擴張;執著于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而不是開疆拓土的殖民主義。

講故事還是講情感。習近平總書記善于以推己及人的情感交流,使國際社會感知中國對和平的珍視。2014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澳大利亞發表演講指出,中國人自古崇尚“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中國近代以后遭遇了100多年的動蕩和戰火,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無從談起,中國人民絕不會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悲慘經歷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國人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講故事更是講道理。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在韓國、印度、越南、新加坡,習近平總書記談古論今,講解中國人自古就推崇“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等和平思想,闡明愛好和平的價值觀已經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

合作共贏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繼承

合作共贏,是中國故事簿中的新亮點。中國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既是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重大突破,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繼承。

政治上,習近平總書記注重講好“結伴不結盟”的中國故事。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闡釋中國和法國分別是以黃河長江和盧瓦爾—羅訥水系為母親河的兩個偉大民族,都曾經長期引領各自所在地區的文明發展進程,指出中法都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隨波逐流,不隨風起舞,積極倡導和致力于多邊主義、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

經濟上,習近平總書記注重講好“共同發展”的中國故事。中國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強調一國在國際關系中要妥善處理義和利的關系,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2014年7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表演講指出,中華民族歷來主張“君子義以為質”,強調“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風物長宜放眼量,義利之間其實是相互轉化的,一國幫助他國,既有利于他國增強自生能力,更有利于自身實現持久繁榮。

安全上,習近平總書記注重講好“共享安全”的中國故事。中華民族歷來倡導“和合文化”,認為只有在“不同”的基礎上才可能形成“大同”,也即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達到本質上的相近或相似,從而最終實現“和諧共生”。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出席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提出各國要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為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指明了方向。

文化上,習近平總書記注重講好“包容互鑒”的中國故事。每到一國訪問,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回顧中國與該國文明互鑒的歷史。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指出哈薩克斯坦這片土地,是古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東西方使節、商隊、游客、學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國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這正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寶貴資源。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繼續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地轉化為具有現實生命力的中國故事,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在國際輿論場中躍動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研究室主任 姚遙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姚遙 中國公共外交 寶貴資源 精神世界 傳統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