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張西南:長征文化 穿越萬水千山的戰斗號角
閱讀提示:
長征文化的本質特征是高揚理想的旗幟,貫穿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每當革命的緊要關頭,總能給人以必勝的信念和力量,讓一個普通的戰士具有鋼鐵般的意志,讓一支幾乎陷入絕境的隊伍艱難而不潰散,直至奪取勝利。
張西南
美國記者索爾茲伯里的名著《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談起長征,人們都會想到那些攻克雄關隘口的浴血和搶渡激流險灘的惡戰,還會想到荒無人煙的草地和鳥獸絕跡的雪山,但卻很少有人談起,在那支肩槍背刀的工農武裝后面,還有一支以琴瑟鼓樂為武器的文化隊伍,他們在萬里征程吹響戰斗的號角,在漫漫黑夜點燃理想的燈火,在饑寒交迫之中撥動溫暖的琴弦,又在峽谷山澗唱起軍民團結的魚水歡歌,給紅軍將士以巨大的鼓舞和不竭的動力。我們永遠崇敬那些沖鋒陷陣把一腔熱血灑在長征路上的英雄和先烈,同時也深切緬懷那些用全部身心乃至生命鼓壯軍威的長征文化先驅和前輩。
長征文化是在屠殺大革命的腥風血雨下開始孕育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鍛造自己的槍桿子、刀把子的熊熊烈焰中打下基礎的,是在工農紅軍萬里征途的硝煙烽火中創建形成的。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說過,從1927年到1937年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兩種反革命的‘圍剿’: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也有兩種革命深入:農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這段精辟的概括,是對長征文化由來背景和發展過程最簡明也是最準確的闡述。從中央蘇區起,在葉劍英、劉伯承同志先后任校長的紅軍大學里,成立了我軍的第一個劇團——八一劇團。隨后,從莫斯科留學歸來的李伯釗等同志創辦了高爾基戲劇學校,先后培養了1000多個學生,編成60個演劇隊,開展工農戲劇運動。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李克農、何長工和黃鎮等同志都曾登臺演出話劇,成為當時紅軍部隊最活躍的文化輕騎兵。就在這個時期,黨中央和上海的左聯不斷輸送文藝骨干到根據地和紅軍部隊。著名的創造社成員成仿吾和魏傳統先后到了鄂豫皖蘇區和紅軍部隊,前者編寫文藝性的教科書,供連隊戰士和農民赤衛隊使用;后者用詩歌、戲劇形式做思想政治工作,形象生動,深受歡迎。作為這個時代中國文化革命旗手的魯迅,更是團結一批左翼作家與紅軍心心相印,他翻譯的法捷耶夫的《毀滅》和曹靖華翻譯的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同為反映蘇聯國內戰爭的名著,還有夏衍翻譯的高爾基的《母親》等等,都是紅軍指戰員極其難得、極其寶貴的讀物,對于引導青年投身革命隊伍,播撒理想信念的種子,具有重要的啟蒙和奠基的意義。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的開國上將傅鐘深情回憶到,在艱苦卓絕的長征路上,有的同志什么東西都輕裝了,挎包里還裝著左聯文藝團體出版的革命書刊。有位烈士身后沒有別的遺物,只有一本《毀滅》。以著名戲劇家胡底為代表的一批左聯的作家藝術家一手拿筆一手握槍,直至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革命文藝家的鮮血和紅軍戰士的鮮血流在了一起,為長征文化譜寫了最輝煌的序曲。
長征文化的本質特征是高揚理想的旗幟,貫穿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每當革命的緊要關頭,總能給人以必勝的信念和力量,讓一個普通的戰士具有鋼鐵般的意志,讓一支幾乎陷入絕境的隊伍艱難而不潰散,直至奪取勝利。中央紅軍在突破封鎖、戰勝天險的關鍵時刻,紅一軍團宣傳隊唱響了一曲曲戰斗之歌,把文化的號角吹得更加嘹亮。湘江渡口,“同志們快過江,打起精神斗志昂,革命已到危急時,紅軍要做好兒郎”。轉戰川滇黔,行軍對歌,“走了一山又一山,湖北一拐到四川。才在貴州歇個腳,眼睛一眨到云南!”“誰家伢子在夸口,高山當作平地走。前面這座大雪山,爬到頂頭再吹牛?!贝蠖珊优?,沖鋒號吹響,17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乘坐小木船迎著彈雨劃向對岸,師宣傳隊長李水清帶領隊員們列隊岸邊齊聲高唱,“炮火連天響,軍號頻吹,決戰在今朝!”號聲、歌聲、槍炮聲、喊殺聲連成一片,氣壯山河。進入草地,一首快板傳遍隊伍上下,“牛皮鞋底六寸長,草地中間好干糧,開水煮來別有味,野火燒后分外香。兩寸拿來熬野菜,兩寸拿來做清湯,一菜一湯好花樣,留下兩寸戰友嘗?!北M管一路艱險,一路苦戰,洋溢著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的戰地文化活動從不間斷,部隊士氣始終高漲,不怕流血犧牲,挑戰生命極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英雄傳奇。
長征文化的根本使命是凝聚軍心,鑄牢軍魂,把廣大官兵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堅決同危害革命的錯誤傾向作斗爭,堅定不移地聽黨的話跟黨走。面對張國燾另立中央、分裂紅軍的錯誤行徑以及造成部分官兵的思想混亂,紅四方面軍總部以慶?!拔逡弧睘槠鯔C,在爐霍組織了一次大型的文化比賽活動?,F場掛起“走過雪山草地就是勝利”的大字橫幅,朱徳總司令致開幕詞,并親自與李伯釗、劉瑞龍等領導一起擔任評判委員。比賽項目分為文化、體育、軍事三大類,包括歌詠、墻報、演講、籃球、短跑、跳高、跳遠、刺殺、投彈、跨障、架橋、測距、識圖繪圖等等,表演項目有武術和騎術,展覽項目有棕制衣物和制作野菜食品,特設項目有搭帳篷、燒牛糞火等結合路途環境和宿營實際的生存技能。連續三天的比賽活動,動員吸引了廣大官兵參與,各級領導穿插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動員,寓教于樂,以文化人,提振了部隊士氣,統一了官兵思想,有效促進了再過雪山草地的各項準備工作。為慶祝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開創西北抗日新局面,《紅色中華》報專門推薦《歡迎二、四方面軍》的歌曲,要求部隊官兵人人唱熟記牢。各宣傳隊也緊緊圍繞團結勝利這個主題,在部隊上下唱響大會師大勝利:“歡呼三個方面軍,百戰百勝英勇兄弟,團結我們工農紅軍全部的力量,走向抗日的最前方?!?/p>
長征文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善于學習、借鑒和汲取所到之處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運用各民族群眾喜聞樂見的生動形式,宣傳動員那里的勞苦大眾,為革命團結聚集起不可戰勝的力量。紅2、6軍團進至川滇黔地區,各師團宣傳隊與群眾工作組協同行動,宣傳我黨開展抗日反蔣的民族革命戰爭的救國主張,組織群眾學唱東北抗日的老歌,“義勇軍真英雄,打鬼子向前沖,誓死不當亡國奴,血染白山一遍紅。”有時宣傳隊員剛唱頭一句,當地民眾馬上跟著往下唱,文化宣傳所到之處,社會各界競先組建抗日團體,大批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紅2、6軍團擴大紅軍4000多人,新建了兩個獨立團。途經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反動統治造成的民族隔閡和欺騙宣傳,有些土司聚眾武裝設防,不準紅軍通過。紅四方面軍所屬工農劇社立即下村入寨開展宣傳,同時注意學習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很快就把大型藏族歌舞劇《波巴依得瓦》搬上舞臺,為參加藏族人民政府成立大會的各縣區、各民族代表演出,產生了積極廣泛的影響。各族同胞主動為紅軍送糧草,當向導、報敵情、救護傷病員,特別是在工農劇社的具體幫助下,成立了一支由當地少數民族組成的宣傳隊,載歌載舞頌揚紅軍,為大部隊順利通過少數民族聚居區發揮了重要作用。紅15軍團根據部隊將要進入陜甘寧地區的實際,把各師宣傳隊分別改成火光、火花、火焰3個劇社。每在新區演出,小隊員先跳舞,以鮮艷的服裝、活潑的舞姿吸引群眾,接著上演就地取材、反映時局的小戲、活報劇,號召各族人民心連心,支持紅軍打日本,迅速在當地掀起“擴紅”熱潮。一首歌謠唱道:“動員一百,只要一歇;動員一千,只要一天;動員一萬,只要一轉。”戰士劇社參加“擴紅”競賽,人均“擴紅”30多人,足以顯示文化的動員力量和紅軍日益擴大的社會影響。
長征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民族危亡之際應運而生的一個嶄新的文化形態,長征文化也是偉大的長征精神的生動載體和形象展示,長征文化還是自人民軍隊創建以來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軍事文化。80年過去,長征文化并沒有過時,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打造強軍文化、實現強軍目標有著深刻的啟示。長征文化是以革命性和實踐性作為其思想和行為的兩大支柱,前者是本質屬性,后者則是命脈所在,經由紅一方面軍實現了兩次影響深遠的“定向升級”:一次緣于“三灣改編”,一次緣于“古田會議”,把紅軍部隊文化工作的性質、任務、方法和組織形式都納入了黨和軍隊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是黨在軍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鑄牢軍魂聽黨指揮為根本職能,大大加強了權威性、執行力和可操作性。長征文化的價值體現和成效檢驗,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標準就是為了打仗,確保打贏,除此之外沒有自己獨立的目標任務。跟著槍聲走,到火線上去,哪里是戰場哪里就是舞臺,哪里有戰斗就在哪里演出,這是所有紅軍文藝戰士的自覺行動,也是長征文化的真實寫照。工農劇社歷經長征艱難險阻,是一支功勛卓著的文藝隊伍,不幸在伴隨部隊苦戰河西走廊時,劇社80余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用生命奏響了長征文化最悲壯的樂章。
長征文化之所以代代相傳,長盛不衰,歷久彌新,還在于深深扎根在部隊官兵和人民群眾之中,走出了一條兵寫兵、兵唱兵、兵演兵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的路子,獲得了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之源和思想文化之源。紅25軍宣傳隊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編成歌詞,填入鄂豫皖蘇區流行的民歌《土地革命成功了》曲調中,冠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由于曲調熟悉,易學好唱,很快傳遍全軍,至今回響在大江南北。陜北紅軍則是把革命口號編成唱詞配上《信天游》的曲調,戰士們一聽就會,行軍中一唱眾和,宿營時軍民對歌,長征文化與鄉音民俗水乳交融、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長征文化是工農武裝的文化,但不是粗陋的、封閉的、教條的和單一的文化,而是起點很高、落點很實、視野開闊、博采眾長,始終接地氣,決不排斥外來文化。原因在于有先進理論的正確指導,有一批高層次的文化人才作為領導,包括啃過洋面包的“紅色海歸”,帶來了法國、俄國的先進文化,還有國內文化大家名師的支持幫助,又在部隊中培養鍛煉了一批文化骨干,從而形成了土洋結合、軍地融合、上下同心,特色獨具的長征文化新格局。今天我們正在打造屬于這個時代的強軍文化,既是對80年前長征文化的血脈相繼,又是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對長征文化的豐富發展,正可謂“土里的你是我扎根的靈魂,地上的我是你生命的延續”,讓我們把長征文化的號角吹得更加嘹亮,高擎起紅軍的旗幟,繼續邁步新的長征,留一段故事讓后來者思量,譜一曲長歌在天地間回響!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西南 長征文化 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