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臺舞獅將后繼無人
近日,來到務川縣九天母石寨看到,一頭“雄獅”在10多米高的桌臺上,上躥下跳,動作敏捷,引來游人驚嘆與陣陣掌聲。這是務川仡佬族的高臺舞獅,已有200多年歷史,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動作危險難度大,又賺不到錢,現在沒有年輕人愿意學,出現傳承難的問題。
200余年的高臺舞獅
仡佬族的高臺舞獅至今200多年歷史,傳統動作有五十余個,如“太公釣魚”、“黃鷹展翅”、“寶塔沖天”、“猴子撈月”、“下巖摘桃”等。
演出前,一般用六七張大桌子疊高臺,最多可疊十二臺,最上一張桌子倒放,整個高臺一般7至10米,最高12米,演出一般12人。表演中,伴奏有嗩吶、大鼓、小鼓、缽、馬鑼等,調子有過街調、龍燈頭、金鹿聲等,完成一臺完整的表演通常需要3小時左右。
上世紀70年代以前,在務川縣豐樂、大坪、鎮南、涪洋等鄉鎮很流行。2007年5月,貴州省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輕人不愿意學
目前,泥高鄉羅家灣高臺舞獅班熟悉演技的只有3人,今年50多歲的羅仕海、曾正奎已不適合高難度動作的表演,只能做一些吹嗩吶、敲鑼打鼓的活。50歲的羅賢康既是主角,也是傳藝的師傅,還活躍在舞臺上。
羅賢康說,由于表演動作危險、難度極高,加上賺不到錢,村寨里的年輕人或一些表演者紛紛外出打工,高臺舞獅陷入后繼乏人的絕境。
羅仕海說,高臺舞獅在泥高鄉已傳承了8代人,演出上千場,“學表演高臺舞獅,是對祖宗的一個紀念。”據稱,盡管高臺舞獅表演沒有任何保險措施,200多年來,從未發生過一次安全事故。
用旅游促非遺發展傳承
去年初,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和《民族文學》副主編趙晏彪去務川采風時,觀看了高臺舞獅演出后贊嘆道:“仡佬人小、巧、靈、險的高臺舞獅,是云貴高原的奇觀。”
“高臺舞獅傳承存在無資金扶持、無系統性保護、傳承人斷裂等問題。”務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鄒進楊認為,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分管副縣長全進說,務川將重組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為10億元。將把民間非遺傳承人盡可能納入分公司,以基本工資作為最低保障,采取獎勵扶持政策鼓勵非遺傳承人參與文化演出、培訓傳承人才,從而促進民族文化發展。
編輯:陳佳
關鍵詞:貴州省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臺舞獅將后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