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房貸猛增的原因很難理解嗎
在已經度過短缺經濟期,宏觀經濟缺乏強大的增長點,市場中也缺乏足以吸引資金的產品之時,龐大的居民儲蓄如何保值增值,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根據中國央行8月份剛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個人住房貸款猛增2.3萬億元,同比增長1.2萬億元,其中6月末增速達32.2%。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以個人住房貸款為主的居民中長期貸款就新增加了4773億元,甚至超過了7月整體新增信貸規模。而同期,我國企業貸款則出現了自2007年以來的首次單月負增長。
個人住房貸款出現如此迅猛的增長,的確有些讓人嘆為觀止、心驚肉跳。而從個人新增房貸超過企業貸款、銀行信貸出現全面轉向房貸的苗頭來看,宏觀經濟下行、實體經濟不振的同時,房地產業不僅再次撐起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而且更為明顯地發揮了中國居民財產保值增值的作用。
這種局面,反映了經濟結構的扭曲與畸輕畸重,自然會讓宏觀調控者憂心忡忡。正是要改變經濟結構的扭曲,調結構才被當成重要的經濟政策,反復為調控者提及。可問題在于,結構的調整并非短時期內就能完成。如此之大的經濟體量,以及長期形成的路徑依賴,都注定了“船大掉頭難”。即便在行政意志堅決的情況下,調結構也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在已經度過短缺經濟期,宏觀經濟缺乏強大的增長點,市場中也缺乏足以吸引資金的產品之時,龐大的居民儲蓄如何保值增值,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正因上述因素的共同擠壓,在最近十幾年的時間內,中國經歷了蔚為壯觀的資產增值:龐大的資金涌向哪里,哪里就會價格暴漲。而在學術界,學者們驚訝中國經歷了這么多年的迅猛增長,卻未出現全面的惡性通貨膨脹。其實某個領域資產價格的暴漲,就是變換了形式的通貨膨脹。其間,房地產表現得尤為明顯。而在天,一線以及部分二線城市房價猛漲,三四線城市房價卻無動于衷,這樣結構性的差異無非表明:巨量資金的流向,仍然在遵循著自身的規律。經過普漲之后,中心城市更加凸顯出了真正的價值。
銀行信貸為何全面涌向房地產?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換一種發問方式:看一看當前市場上,普通的投資人究竟什么東西還值得買?究竟什么產品還可以保值增值?如果不是有意的偏見,答案顯然非常簡單:不管你心里多么抵觸,目前能夠容納巨量資金而又能保值增值的產品,還是房子。我們當然也希望能有其他產品來替代房子,從而分散風險,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
普通人都能夠看出的趨勢,銀行豈會看不到?資金豈會看不到?希望新增信貸更多流向實體經濟,愿望當然良好,但這更主要是取決于實體經濟自身。
無論銀行需要承擔多少社會責任,資金注定是逐利的。這一點上,其實無法抱怨銀行信貸為房地產暴漲推波助瀾。相反,假如銀行信貸都流向了那些過剩部門而成了不良貸款,這樣的銀行才應該挨罵。因為銀行放貸出去的資金,其實是居民個人的儲蓄。(徐冰)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宏觀經濟 房貸 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