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中石油凈利暴跌 改革力度還需強化
中石油凈利暴跌97.9%,所透露出來的信號是其經營模式單一粗放,諸多領域有待提升產出和效率,改革力度需進一步強化。
據媒體報道,一向風光的中石油這兩年隨著油價持續下跌,日子不太好過。8月24日晚間,中國石油發布2016年半年報稱,公司上半年實現凈利潤5.31億元,同比下跌97.9%;實現經營利潤345.40億元,經營利潤跌幅低于油價跌幅。
這份財報反映出中石油經營狀況與油價漲跌之間的強關聯度,誠如財報所指出,上半年,國際油氣價格進一步走低,國內成品油需求低迷,市場競爭加劇,公司原油和天然氣實現價格分別同比下降36.5%與24.5%,生產經營面臨上市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需要指出的是,與國際原油價格近年來的懸崖式暴跌相比,由于發改委對于國內零售油價采取了行政指導價模式,使得調控下的國內油價跌幅沒有完全同步于國際油價,也讓中石油得以避免隨油價波動而造成更大的經營赤字。
有意思的是,近年來包括中石油在內的“兩桶油”,對外公布的虧損原因遭到了某些專業人士質疑。比如,2012年國際油價整體處于高位,2012年4月,中石化、中石油先后對外公布2011年業績報告,中石油日均賺3.64億元,但在煉油板塊卻虧損達600億元,日均虧損1.64億元;而中石化去年煉油板塊也虧損達348億元。
對此現象,北京市工商大學投資者保護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宏亮曾表示:通過年報數據核算發現,‘兩桶油’向上游轉移利潤的可能性比較大。中石油至少超過千億元轉移到上游的生產與勘探板塊,而中石化至少有500多億元轉移到生產與勘探板塊。此外,煉油板塊巨虧的另一原因是中石油將自采的原油對外銷售以賺取巨額利潤,而自己煉油的原油大部分來自外采,這就使得成本看似很高,最終出現煉油巨虧而總利潤變化不大的結果。
這也造成了中石油等油企對外公布的“虧損”,存在頗多令人疑慮之處。要知道,中石油等油企持續虧損,可轉而從政府財政中獲得輸血。自2004年以來,“兩桶油”10年獲政府補貼累計超過1250億元。中石油更是在2011年至2013年,連續3年成為A股“補貼王”,分別獲得補貼67.34億元、94.06億元、103.47億元。
巨額財政補貼所引發的公眾和輿論質疑,以及中石油近年來所暴露出來的某些負面新聞,都使得這家油企巨無霸纏繞于壟斷、暴利之類爭議中,也可以說是國內油企面臨的共同命題。油企幾乎擁有國內石油產業鏈條各個環節的資源獨占權,卻難以拿出令人信服的市場經營成果。尤其是“兩桶油”對外高度依賴于原油價格漲跌、對內缺乏足夠的內部改革動力,導致石油市場價格要素被人為扭曲,優勝劣汰的開放格局難以形成,最終讓市場自發調節機制陷入失靈。
中石油一時的經營盈虧算不了什么,關鍵在于兩桶油壟斷下的石油產業問題多多,兩桶油本身沒有成為期望中的支柱央企,推動國有資產做強,同時也有損市場競爭效率,讓國內廣大消費者承受高額油價。由此可以說,中石油凈利暴跌97.9%,所透露出來的信號是其經營模式單一粗放,同時諸多領域有待于進一步提升產出和效率,改革力度還需進一步強化。當然,除了中石油的自我改革外,恐怕還需要政府的外部推動,包括盡快向社會資本開放原油進口、煉油等更多領域,打破政策玻璃門,以此倒逼“兩桶油”在裁減冗員、經營優化上拿出更多執行力。否則,“兩桶油”會一直處于“壟斷性虧損”的怪圈中。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中石油 兩桶油 勘探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