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如何走出投資的兩大困境
對于仍是“制造立國”和“投資驅動”的中國經濟,如果投資出現了問題,將不是小問題。
現在,我們面臨的是內生性投資不足、輸入式投資加碼,以及在衰退中恐慌性擴張的房地產投資。內生性投資具備造血功能,資本有利可圖,市場自發驅動,能夠長期循環升級。與之相反的是輸入式投資,要么是著眼于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要么是廉價貸款下催生的盲目投資。房地產投資已難以言說,至少預期是堅挺的,這也使之成為當下投資的一抹“亮色”。
一直以來,民資就是中國投資的“活力擔當”。稍早前,“令人咋舌”的7月新增貸款數據顯示,房貸成為獨角戲。今年前7個月,民資增速一直在貼地飛行。輿論擔心脫“實”就“虛”愈演愈烈,這將成為中國經濟不能承受之重。甚至據彭博社報道,不算銀行和券商,中國公司持有的現金已經達到1.2萬億美元。持續上升的M1增速也印證了企業“囤錢”的事實。有人總結為,企業存款活期化,居民財富房產化。事實上,為了激活民間投資,政府也是多管齊下,但推出的各種PPP,民資還是觀望情緒濃重。
民資意愿低迷,但增速又不能掉下來,政府(包括國企)只好加大投資,但效率很難保證。8月22日,國家發改委宣布未來三年將向東北投資1.6萬億元,涉及交通、能源、水利和工農業等,以實現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東北經濟困境明顯,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沒有構建起一個友好的營商環境,央企國企獨大,市場化程度不高,規則產權意識淡薄,難以吸引到社會資本。因此,如何讓這1.6萬億元的投資起到化學反應,并不容易。
之后一天,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制度的意見》,列出了54種違規行為的“負面清單”,實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在此之前,國企的失敗投資基本無責可問,這也助長了部分國企領導人的“三拍”投資,即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事實上,在上一輪貨幣寬松和財政刺激的環境下,國企盲目投資造成的副作用到今天開始充分發酵。在今年去過剩產能的“退潮”中,“裸泳者”不少,尤以東北特鋼和渤鋼集團最為出名。前者連續違約,大有賴賬之嫌,引發市場側目;后者資不抵債,負債達到驚人的1920億元,刷新了市場底線。它們都在過去幾年依靠廉價貸款盲目擴張,終力有不逮,成為投資黑洞。
無論是硬著頭皮投資,還是沒得投或玩資本,其實都已經超越了投資的范疇,而進入到了制度鼎新的領域。戰術層面的做加法尚有空間,但舊增長模式下的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無人能破;戰略層面的做減法時不我待,弱化政府的投資功能,減少權力的壓迫尋租,培育市場的活力和自由,真正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而不是讓市場起被決定的作用。(韓哲)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走出 投資的兩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