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從“學生”到“老師”,中國創新唱響世界舞臺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推出封面文章指出,西方正“借鑒”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成功創新;而較早時候,美國《紐約時報》也刊文,討論硅谷企業在移動應用領域從中國獲取靈感,甚至“山寨”中國產品的現象。
總體看,中國“被山寨”現象仍屬初露荷尖,而非雨后春筍。西方媒體對這一現象的關注,也更多體現出一種危機意識,意在警醒本國的創新。
但無可否認,中國科技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近年來的創新成果卓有成效、有目共睹。從“山寨”到“被山寨”,從“學生”到“老師”,中國創新創業大潮中涌現出的這些優秀案例,反映出中國科技企業的比較優勢,彰顯出中國的創新自信。
“山寨”到“被山寨”
“以前學生們總抱怨中國創新精神不夠,而今他們卻經常炫耀自己從中國創新產品——那些‘紅色小口袋’(微信紅包)中的所得,”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商業創新項目導師凱爾·斯特林通過微信告訴記者。
這位美國數據科學分析專家認定,“一場變革”正在當下中國鮮活展開。他的觀點為許多業內人士認同。“硅谷為自己的發展速度倍感自豪,而中國創業公司的發展速度更快……”硅谷創業者賽利亞克·洛依丁在考察中國創新企業后表示。
在亞馬遜網站討論無人機送貨之前,中國的順豐快遞就已在試驗這一構想;在Venmo成為美國千禧一代的轉賬應用之前,中國的年輕人甚至老年人,都已開始使用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支付……
“越來越明顯的是,中國正在不斷創新,而不是抄襲西方的想法,”美國創新研究機構“硅谷龍”創始人麗貝卡·范寧認為,中國移動通信行業的創新尤其迅速,在很多方面都已處于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指出,現在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西方消費者開始感受到中國成功先例造就的移動互聯網體驗,并提出,那些希望一窺移動商務未來的企業“不應只將目光投向硅谷,也應關注太平洋另一端”。
“順勢”更要“借勢”
中國移動應用創新贏得世人矚目,體現出中國科技企業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中的“順勢而為”,更顯示出在政策、市場優勢下“借勢發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
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和以年輕人為主的消費者結構,有助于“跳過個人電腦時代,直接進入移動時代”。
美國南加州大學助理教授洪宇指出,中國擁有最大的網絡用戶群體,產生復雜多樣的實際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信息技術企業“近水樓臺”,可以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優勢,提前捕捉、開發并引領內生需求驅動的商業技術創新。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市場研究高級總監史蒂夫·凱尼格也談到了中國巨大的內部市場優勢。他指出,中國有數以億計渴望獲取世界最新技術的消費者,并且中國消費者群體更年輕,他們更愿意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和服務。
隨著中國提出“創新發展”理念,在合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基礎上,越來越多的高技術含量、高質量、高知名度的中國產品和技術風靡全球。“這個形勢很好,”洪宇表示,中國政府有高度的“戰略自覺”,已經把科技創新、特別是信息網絡領域的科技商業創新,作為發展的關鍵動力之一。
“我認為,中國政府正朝著創新的方向迅速前進,”美國消費技術協會主席加里·夏皮羅指出,中國在創新上還有許多優勢,比如行動迅速,而美國在這方面“非常非常慢,這是美國的劣勢”。
創新仍需努力
被曾經的學習對象“借鑒”,再次說明中國科技創新創業者不應妄自菲薄。事實證明,堅持走好創新之路,中國技術同樣可以引領世界。但另一方面也應清醒認識到,差距仍然存在,推動創新的努力不可半途而廢。
洪宇指出,目前硅谷公司在核心技術和底層技術上仍有明顯優勢,即便在蓬勃發展的移動領域,中國企業的創新仍集中在應用產品層面。
比如,高通在移動設備芯片市場幾乎處于壟斷地位,谷歌和蘋果在移動設備操作系統市場占據絕對優勢,臉譜與推特則是名副其實的跨國企業,擁有世界級別市場。相較之下,中國在核心技術上仍需突破,且即便是國內的幾家著名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其主要市場也還僅限在中國。
在洪宇看來,如何把大型互聯網企業的商業資源和雄心轉變為科技進步的動力,仍是一個待解難題。
此外,夏皮羅還建議,目前中國在創新過程中太過重視申請專利的數量而非專利本身的質量和價值,這一點仍有待扭轉。(執筆記者:劉石磊;參與記者:林小春、馬丹、郭爽)(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學生” “老師” 中國創新 唱響 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