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監管網絡訂餐切忌貪多嚼不爛
對網絡訂餐的監管,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貪多嚼不爛。如果監管項目過于繁復,以目前的監管力量和能力,極有可能顧此失彼。
媒體梳理發現,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福建等多地已出臺了網絡餐飲監管規定,嚴格審查食品經營者許可證和送餐人員健康情況。
對網絡餐飲服務的監管,去年底出臺的《食品安全法》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相比之下,地方出臺的管理規定更細,更具操作性和針對性。比如要求送餐人員提供健康證明,標示安全食用時限。最實用的就是一旦發生消費糾紛,消費者可向第三方平臺追責。兩者互補,形成較為嚴密的監管體系。
所謂“科技改變生活”,網絡訂餐就是一個注腳。坐在家中打個電話、發條微信,就可以享盡城中美食,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三方訂餐服務平臺迅速崛起,成為當下最具成長性的企業。可以預見,依托市場和消費基數的龐大,網絡訂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正因為發展太快,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監管與之脫節,“網絡訂餐”這一新生事物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甚至亂象。最有代表性的是,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餓了么”平臺引導商家虛構地址、上傳虛假實體照片,甚至默認無照經營的黑作坊入駐。調查顯示,相當多的消費者在網絡訂餐過程中曾遭遇消費欺詐。顯然,曝光的雖然只是“餓了么”,這些問題卻具有共性和普遍性。
網絡雖然是虛擬的,網絡訂餐卻是真實的,改變的只是服務模式和消費習慣,而不是市場規則和道德底線。門店也好,網絡也罷,首先都要守法,涉及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消費欺詐,都必須納入法律和制度軌道。相比傳統餐飲業,網絡訂餐增加了第三方平臺,消費者同時要面對兩個服務提供者,維權成本和難度更大,更有完善規則和強化監管的必要性。這一是為了明確責任歸屬,二是為了保障市場公平。
需要提醒的是,對網絡訂餐的監管,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貪多嚼不爛。目前來說,各地出臺的網絡餐飲相關監管規定,大多有貪大求全的趨勢,恨不得將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納入其中。初衷固然良好,是想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個問題:規則越細,監管的成本就越高。當下的第三方平臺,入駐的食品經營者動輒成千上萬家,如果監管項目過于繁復,以目前的監管力量和能力,極有可能顧此失彼。
與其如此,不如集中精力做好市場維護工作,比如資質審核和事后追責,而把能夠通過市場競爭實現的事情交給市場。類似于“2小時安全送達時限”等,其實并不需要硬性規定,即便規定了也很難監管,不妨交給企業,消費者也有能力做出選擇。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網絡訂餐 監管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