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李堯坤:重建戲曲文化的自信
《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文件,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戲曲的關懷、愛護和高度重視,它對于戲曲在新時期的傳承及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最近,我又一次學習了這個文件。文件開始時就指出:“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幾句話非常精煉,包含的內容卻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于戲曲價值的認定。所以,我認為學習貫徹這個文件,首先有必要重新認識戲曲藝術的價值。
記得在2009年4月,我與沈祖安先生在上海去醫院探望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老師時,她曾動情地對我們說:“中國有那么多戲曲劇種,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并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如果中國沒有戲曲,那么中國文化就不是完整的了。千百年來,中國戲曲在培育民族文化甚至提高民族素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的這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國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有300多個劇種,這些劇種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雖然屢遭劫難,但是因為它們與千千萬萬人民群眾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文件指出,戲曲具有獨特的魅力。就我的理解,戲曲獨特的魅力來自于戲曲反映和表現生活的獨特美學精神。這種美學精神是由戲曲的綜合性、程式性及虛擬性等特點所形成的。比如舞臺上8個士兵,可以代表千軍萬馬;人物的一個圓場,象征走過了千山萬水。戲曲舞臺的這種虛擬性及假定性,使戲曲反映生活和表現生活的空間十分自由和廣闊,這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和藝術家的聰明才智,也是西方的話劇、音樂劇、歌劇、舞劇等藝術樣式所望塵莫及的。因此,我國戲曲是世界優秀文化的瑰寶之一,這已經被世界所公認,如我國的昆劇、京劇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宣揚戲曲藝術的價值。
眾所周知,五四運動時期,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歷史原因,對民族戲曲采取了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令人震驚的是,這股否定民族戲曲的思潮至今一直沒有絕跡。正如由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4月版)的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樣:“這種種議論很使人吃驚(指近幾年來針對戲曲發出的危機論、夕陽論、消亡論等),吃驚不在于別的,而在于它們是‘五四’時期某種議論的簡單重復,幾乎沒有增加任何新的東西。”“我們是說,有些人為什么這么貶低自己的民族藝術,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呢?細想起來,實在有些令人痛心。近百年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日子,不僅僅在我國人民生活上留下了深創劇痛,就是在心理上也留下了深刻的消極影響,養成了嚴重的民族自卑感。”這段話令人深思: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全新的建設時期,面對極其珍貴的戲曲藝術,我們不能身在寶山不識寶,決不能像有些人那樣拿著金飯碗去討飯,而應該滿懷民族的自豪感,堅守住戲曲藝術這座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同時也要努力創新,與時俱進。只要我們始終想著人民,為了人民,與人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就一定能夠使戲曲煥發生機與活力,使戲曲在新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繁榮。
戲曲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它傳承千年,生生不息,其絢麗多姿的劇種、寫意的美學原則及表現手段,使其魅力無窮。當今雖面臨各種困厄和挑戰,但只要面向時代,情系觀眾,就一定能經受時代的洗禮,重建戲曲文化的自信,從容地走向未來,再現輝煌。戲曲是我們祖國和各民族的共同瑰寶,我對戲曲懷有深厚的感情,對它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作者為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李堯坤 戲曲文化 自信 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