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吳為山:雕塑與人文精神

2016年06月20日 14:35 | 作者:吳為山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演講人簡介:

吳為山,著名雕塑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曾榮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法國美術家協會頒發的國際美術金獎以及榮獲美國洛克菲勒“RRC首屆中國藝術年度人物”全國中青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等榮譽。他的作品在世界多國展覽,并被重要博物館收藏,代表作《孔子》、《孔子問道于老子》立于世界多個國家。他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的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出版多部理論著作。


B20160620006-zx11_副本

吳為山


B20160620005-zx11_副本

《天人合一———老子》青銅作于2012年


編者按:

今天,時代呼喚工匠精神,藝術家開始重新審視藝術作品的精神力量,在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同時,更多的人文關懷和精神內涵被賦予藝術作品之中。吳為山委員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并長期致力于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影響力的雕塑。本期講壇邀請吳委員以自身創作實踐和感悟講述雕塑與人文精神。


精彩閱讀:

■雕塑真正走進人們內心,發揮雕塑的價值功能,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人的精神、人文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類的精神,只有達到這種境界,雕塑作品才能永存,才能在形式與內容升華后產生出巨大的文化核能,來影響人們。

■對雕塑的追求意味著一種修行,通過做藝術、做雕塑的過程來錘煉自己的意志,凈化自己的心靈、塑造自己的精神。


B20160620004-zx11_副本

《孔子》青銅 現聳立于國家博物館


B20160620003-zx11_副本

《畫家黃賓虹》青銅作于2006年


雕塑須承載精神

雕塑,今天已經成了全社會感興趣的話題,特別是城市雕塑,一個城市一旦立起一座雕塑就會有很多人來關注與評論,我在想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如果雕塑不好,會使人感受不到藝術美,感受不到精神的感召力量,而是會從它扭捏作態的造型中想到很多庸俗的東西。

第二,中國雕塑藝術跟西方雕塑藝術不太一樣。如果去羅馬,去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的一些國家,雕塑是可以“上戶口”的,到處都是城市雕塑:騎馬的將軍、國王等,這是經過數千年慢慢積累而成的,不是一天就壘成的。而我們往往從西方考察回來以后,就開始做雕塑,恨不得一夜之間讓整個城市布滿雕塑。從南至北,由東向西,動輒興建“雕塑城”。但是,中國畢竟沒有那么多優秀的雕塑家,時間要求很急,量也很大,甚至有的城市要求在一年立起3000座雕塑。我曾對全國的城市雕塑進行了普查,對整個雕塑狀態比較了解。這些年,到處是不銹鋼球升起,被冠名為“托起明天的太陽”、“黃河明珠”、“長江明珠”等。一個大的球升起來,幾個柱子立起來,在中國661個城市中平均一個城市如果有100個球——小學托一個球,開發區托幾個球,小區里也托球——要多少個球?這樣的雕塑有什么意義?塑以載道,雕塑,是用來表現精神的!升起的不銹鋼球、飄帶、浪花、立起的桿子等不過是構造而已,缺乏應有的精神。

回顧美術史,中國雖沒有城市雕塑的傳統,但中國優秀的雕塑存在于古代石窟、陵墓或是民間。一、宗教雕塑。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設像傳教,所以佛教雕塑興起。二、皇權雕塑。皇帝駕崩后,他們的墓道上有雕塑,還有很多俑陪葬到地下。俑很重要,因為有了俑以后就不再用活人陪葬,避免許多奴隸無辜受難。三、民居雕塑,還有房檐上一些雕花的石刻、木雕,這些東西除了裝飾作用外,也有一些意味在其中。四、民間玩具。比如泥娃娃,還有一些木頭的玩具。

中國的紀念碑是文字記載,沒有雕像。西方是通過雕像立碑。所以他們把雕塑放在城市公共廣場,久之形成一種公共文化,這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羅丹以后,西方用雕塑拉近藝術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表現普通人的生活。雕塑由城市公共性質轉變成了具有獨立審美的藝術門類,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雖然中國的雕塑也有它內在的精神和審美,但它不是作為一個獨立審美的對象來創作的,而更多地服務于宗教、服務于皇權等。

雕塑真正走進人們內心,發揮雕塑的價值功能,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精神。這種精神是人的精神、人文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類的精神,只有達到這種境界,雕塑作品才能永存,才能在形式與內容升華后產生出巨大的文化價值,來影響人們。

我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小學開始,每天早晨我父親讓我背一首詩后再去上學。到了中學階段,我開始喜歡讀文學名著,這為我后來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高中畢業之后我理工科學校沒有考上,這才上了美術學校。后來跟一些名師學習油畫、中國畫、書法,還有雕塑。我17歲在無錫學習雕塑,上世紀90年代曾到歐洲、美國繼續學習。這樣的經歷,使我能在本土之上看待傳統文化,認識中國。在歐洲,我到處去看建筑,看博物館,看到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使我對藝術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塑造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后來發展到雕塑世界上的杰出人物,試圖通過塑造人物雕像建立起一個時代的豐碑,文化的豐碑。至今,我已雕塑了近500多個人物像。我想,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僅僅是經濟短時間的騰飛,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一種民族精神的建構,在我國就是弘揚中國精神和構建中華美學精神。

雕塑須具有靈魂

2006年,我在中國美術館圓廳舉辦“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展出了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的一批作品。其中有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等中國美術史和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特別是讓《孔子》、《老子》走進了中國美術館。“他們”都共處在一個空間里,體現了文化的包容,在這個展覽之后有很多人寫文章說走進這里感受到一種中國文化的氣場,雕塑是有靈魂的。接著我又在各地舉辦巡回展,《老子》走進了長春世界雕塑公園里展覽。

一個好的雕塑應該從其背影就可以看得出來是誰,唐代偉大的雕塑家楊惠之,他的作品放在街上,人們從后面一眼就能認出是誰。雕塑藝術強調多維空間,不僅正面、側面要像,背后也要像,任何一個角度都能有可以欣賞的點,而作品的每個角度都能把對象的精神世界表達出來,比如雕塑《馬三立》,馬三立是相聲大師,他瘦瘦的、高高的,從背影到頭形、脖子,整個行頭一看便知是馬三立,如果對馬三立有所了解的話,你會感到他在“逗你玩”。

其實,我的理想就是把塑造的這些中國名人的雕塑立到世界各個國家去。西方人塑造了兩個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男人是《大衛》,女人是《維納斯》。我要做中國的兩個重要人物:老子和孔子。

在聯合國展覽期間,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用手摸著孔子的像說:“吳為山先生的這件作品讓我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我在儒家傳統中長大,儒家思想對我一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孔子教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潘基文先生為我的雕塑展親筆書寫“上善若水”四個字相贈。他還說,“這次展覽強調了個人作用的重要性,通過彼此尊重、通力合作,我們可以開創出我們期盼的未來。”他看到中國小女孩的塑像,立刻聯想到那些企望聯合國保護尊嚴、平等和機遇的女性。”

2001年,我在中美第二屆高層文化論壇上談“吳為山雕塑藝術的文化觀”,我從作品中談中國的禮,中國的人,中國人的戰爭觀、和平觀。藝術是可以載道的,藝術能真正打動人心靈的就是它深刻的人性和高尚的人道。

繼聯合國展覽之后我去了意大利。意大利國家博物館在羅馬的威尼斯宮,這個宮有570多年歷史,第一次接納東方的雕塑家。我想,如果我的作品完全是在西方人的價值觀和藝術方式之下創作的,不會如此受歡迎。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具有迷人的磁場,只有互補于西方,才能豐富世界,被西方認可和尊重。雕塑技術沒有絕對的標準,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文化觀、不同的境界就有不同的技法。技法,在這里不是唯一的標準。

意大利的展覽雖然還與聯合國展覽同樣以《文心鑄魂》為題,但是我找到了一個新的契合點,那就是以“對話”作為主題。以“齊白石與達·芬奇的對話”為象征,用對話這種方式,表現齊白石和達·芬奇,盡管他們不在同一個時代,也不在同一個國度,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外貌特征,就是齊白石胡子很長,達·芬奇胡子也很長,這兩個長的形式不一樣,達·芬奇是向橫向發展,齊白石向縱向發展。齊白石肯定要比達·芬奇的個子小得多,所以我讓齊白石向縱向發展。齊白石拿了一根拐杖,我把這根拐杖拉得很長,接天接地。這樣齊白石就很高,而且齊白石的拐杖還有一個葫蘆。意大利人從高高的龍頭拐杖來尋找東方文化的智慧。達·芬奇一手是指向天的,他是強調天理、強調規律的。

一件作品走向世界,首先要研究它的語境,當然,這是傳播學的問題。而我們要研究的是什么樣的作品走進這個國家,走進這樣一個空間,才能讓人家接受。比如達·芬奇,他有自畫像,他自己的自畫像已經把他表現得非常傳神,我按照他的自畫像創作了他的雕像,意大利人一看就很關注,有親切感。再看旁邊的齊白石,中國人都知道他,但是歐洲人對齊白石還比較陌生,他們看到底座上的介紹文字,他們會領會與達·芬奇并肩的東方老人。今天這一組作品已經立在意大利的國家博物館,齊白石永遠立在了羅馬,這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形象傳播。

南京博物院設有我的一個文化名人雕塑館,韓國仁濟大學建了一個我的雕塑公園。在雕塑公園里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學生在老子的雕塑前面景仰、學習、談論、研究老子。老子的胡須很長,像飛流直下的瀑布一樣,他也像從大地上長出來的一樣。如《上善若水——老子》、《老子出關》(騎著青牛出關),同一個題材我會在不同的時期創作很多不同的變體。一個藝術家永遠不可能停留在一個地方,畢加索最偉大的地方就是不斷地將他生命的感受、感悟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這是一股不斷奔騰向前的巨流。

2005年,我的雕塑《孔子》立在英國劍橋的費茨威廉博物館;2010年,《孔子問道于老子》立在中國駐意大利的大使館。另一組不同造型的《孔子問道于老子》雕塑是為聯合國的展覽所創作,聯合國的大廳很高,如果按照比例做體量就很大,所以我做成了兩根立柱,意喻頂天立地,在聯合國的大廳里高高豎立起來。

什么是雕塑?雕的過程是一個減的過程,是做減法,從外向里慢減;塑的過程就是加法,不斷從里面向外面加,是一種加法,加上屬于精神本體的東西;減去那些不應該存在的東西。所以雕塑是加法、減法的一個組合。加加減減、減減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與靈魂。

林風眠與徐悲鴻、劉海粟皆為20世紀美術界的代表人物。但林風眠與其他兩位有所不同,林風眠是一個唱著悠遠的歌、吟著低沉的詩走進美的世界的一個大師。他的內心是比較孤獨的,他不像劉海粟那樣個性狂放,神游于自我藝術之境,也不像徐悲鴻那樣憂郁與昂揚,關注于現實生活。

一般來說雕塑傳統的審美價值是渾厚、凝重、穩恒。飄逸不是雕塑表達的強項,因為雕塑本身有分量,要下垂,繪畫可以畫得飄起來,比如說飛天等,但是在我的雕塑當中,根據題材和內容的需要,我常常把雕塑做得“飄”起來,像《孤云獨去閑———林風眠》就是飄起來的一片孤云。我的雕塑作品《費孝通》下面有一段文字“從鄉村調查到人民大會堂議政,費老走過的是一條富國強民的道路”。楊振寧先生看到這個雕塑寫了一篇文章登在《人民日報》,其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費孝通是國際知名的學者,我讀過他的書也多次聽他演講,吳為山所塑的‘費孝通’比真人的費孝通似乎更像費孝通。”這短短的文字反映了一個科學家對藝術中神與形的認識。

在我創作的雕塑《楊振寧》中,我重點強調他的一雙大眼睛。我認為,這雙眼睛永遠向世界探索、追問。記得2002年我在南京大學工作室對著他塑像,塑好以后楊振寧先生拿著自己的照片認認真真地看雕像,比較雕像與照片的差異,還請來熊秉明先生和他的弟弟楊振漢先生一起看。他說:熊先生從藝術角度看;振漢從生活角度看。時隔11年,楊先生再到我的工作室,仍然是我對著他塑像,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在意像與不像了。翁帆在一旁邊認真指出像不像的關鍵處,楊先生說如果每個地方都很像,這個人一定不像。他講出了藝術的真諦。

雕塑須傳達思想

為什么我自上世紀90年代初先塑的都是現代的大文化人,后來才去做老子、孔子?因為這樣,我心里踏實、有底了。他們都是孔子、老子的傳人,他們身上有孔子、老子的長相與心象,所以我把他們匯集起來再升華,這才有了老子的地包天,老子的下巴很長,這種面相的人一般人們會認為他們很長壽。

老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之一。《老子》中“空”的創意來源于老子的哲學思想,他認為,天地之間,“有”從“無”而產生,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空”蘊涵著文化的力量,時間和空間在這里匯聚。“空”又如同一個玄妙的門,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宇宙的奧秘。老子,惟恍惟惚,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道。上善若水,同化自然。這是我創作《老子》的思路。

老子像的造型是由其哲學思想中獲得對應。老子像腹如穹窿,內壁刻滿《道德經》,人們可以走進去,在其中仰觀宇宙,品察乾坤。用十二個字來概括:“虛懷若谷、滿腹經綸、包羅萬象。”

《老子》的造型與中國書法的“空”相關聯。中國的文字很了不起,書法是造型藝術的哲學,任何一個造型藝術家如果對書法好好地研究,把它搞通了,那么,現代設計也好,國畫也好,油畫也好,都會從中獲得智慧與眾不同展示在世人面前。它像理科當中的數學,具有形式美與表現的普遍意義。一個人畫中國畫好不好,看其書法便知深淺。如果書法不好,其畫也談不上有深度,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古代哪一位大文豪不是書法家?這件取“空”法的《老子》在2012年盧浮宮國際美術展中獲得了金獎,意味著世界懂得老子,也懂得了一個中國藝術家的匠心。

孔子最早的像為唐代吳道子所畫,吳道子也顯然是他想象而為。孔子強調倫理,重和諧;倫理重在秩序,深厚、莊重、善、和、仁、禮,是至圣先師。我做《孔子》時更多的是包涵了這樣的理念。對人的價值評述往往退遠到一定的時空。當我們遙望一個歷史的背影,便油然追問:他給這個世界照亮了什么?對于孔子,我們可以說:他對一個民族的深層心理,道德倫理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孔子》像一座文化的山,文化的泰山,所以在塑造他的過程中,其線條、塊面都傾向于直和方,也預示著社會的秩序。他滿面春風,迎接四海的賓朋。

做了《孔子》以后我寫了四句話:“法古之法始成法,變法求法我為法。法由有法至無法,方得法中之真法。”最近我又在創作一件大的孔子像,二十多米高。在高空創作,有危險也花力氣。

對雕塑的追求意味著一種修行,通過做藝術、做雕塑的過程來錘煉自己的意志,凈化自己的心靈、塑造自己的精神。

編輯:陳佳

關鍵詞:吳為山 雕塑與人文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