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全國政協委員甘曉華:讓“善”路不難行還需細則跟上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王碩)“我就遇到了難題,但在慈善法草案中并沒有找到答案。” 3月10日上午,在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甘曉華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甘曉華的母校——江西省進賢縣李渡中學是一所已近百年的鄉鎮中學,曾經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昔日培養了無數人才。
讓他非常痛心的是,近些年,由于鄉鎮高中屬于非義務教育階段,不在當地財政力保的范圍之內,資金頗為緊張,致使師資流失,也留不住優質生源,學校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據他了解,曾經周邊原有6所鄉鎮學校辦有高中,如今僅剩李渡中學一家 “勉強度日”。
為了讓這所延續近百年的學校繼續帶有高中存續下去,也為給當地學生提供就近上學的場所,2015年,甘曉華作為第一發起人,成立了江西省李渡教育基金會,注冊資金480萬元,希望通過基金運行資助學校建設、貧困學生和?貼老師們的工資。
甘曉華的提議得到了當地眾多人士的支持。約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募集了約1000萬元。
當大家都為學校能維持下去,教師可以不再流失高興時,問題也隨之而來。
據悉,按照現在的規定,慈善組織每年用于慈善事業的支出不得低于當年總收入的70%。在新版的慈善法草案中有所修改,變為不得低于前三年收入平均數額的70%。
甘曉華算了一筆賬,比如現在基金募集到1000萬,注冊資金為480萬元,意味著一年中增加了520萬元。
“但是‘收入’究竟怎么界定?除了注冊資金,一年中再募捐來的錢是收入么?還是利息才算收入?如果是前者,需要第一年支出350萬元以上。到了第二年以后可用于資助的錢就大為減少,往后就愈來愈少。”
甘曉華頗為焦急。“基金會不可能每年找企業家或老百姓募集資金,我們的初衷是花大力搞一次‘廣而深’的募捐,利用募來資金的利息或者每年拿出適當的經費來資助教育,實施多年穩定和持續支持。這樣學校才能持續發展。如果按照現在的規定,基金幾年就不能持續下去了。”
“出臺法律規范構建一個更加規范的慈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甘曉華說,但在出臺法律的同時,一系列配套解釋及細則也需要及時跟進。“比如某些概念的界定,抵扣稅款的范圍以及與之相關的法律的修改等。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如何‘管而不死’,在加強監管的同時起到鼓勵‘善行’的目的仍需進一步細化。”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兩會 全國政協委員甘曉華 慈善法 慈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