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銀發走婚”看上去很美好亟需規范化
全國兩會正在進行,養老依然是熱議話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升至2.2億,也就是說每6個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且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單身老人數量也在增長。迫于現實的壓力、子女的反對等,一些老人無奈選擇“走婚”——只同居不領證。(3月8日《河南商報》)
“走婚”原本是摩梭族人一種“男不娶女不嫁”的生活狀態,男女雙方不辦理法定婚姻關系的登記手續,卻以同居的關系在一起生活。在人口老齡化的當下, “銀發走婚”成為一種尷尬的現實。這種不受法律保護的“走婚”只是看上去很美好,隱伏著單身老人難以言說的愛與痛。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詩意化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對美好婚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離婚也好,伴侶因疾病、意外事故去世也罷,“無人陪伴”的艱辛和悲情,讓許多單身老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大打折扣。說到底,有品質的“健康養老”不僅需要物質層面的基本保障,也需要精神層面的心理慰藉和情感支持。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的家庭結構是一個三角形,父親、母親和孩子分別是三個角,它是最穩固的結構,也是最脆弱的結構。一旦三角形的一角出現了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家庭功能的實現。單身老人再婚的初衷,在于通過家庭結構的重建, 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質。
雖然單身老人的婚戀需要是一種正當的利益訴求,卻不可避免遭遇一些現實的障礙與困難。單身老人與子女構成了一個利益相關、關系相互、情感相系的共同體,如果單身老人再婚,勢必會給原有的利益格局和社會關系帶來改變。子女擔心在財產分割、贍養問題上承受利益損失也好,單身老人害怕傷害子女的感情也罷,“走婚困境”說到底是一種利益和情感上的糾葛。一項調查顯示,老人再婚的主要障礙,68%來自子女的反對和經濟財產上的糾紛。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意外,“走婚”也是部分單身老人自愿的行為選擇。“走婚”有一定的心理緩沖期,能夠給他們更多的選擇空間。“走婚”作為一種松散的社會關系,進入和退出都相對容易。可是,在人的不確定因素逐漸增多的風險社會,“走婚”遇人不淑、人財兩空的單身老人也不在少數;只有給“走婚”系上保護繩,單身老人重建家庭的合法權益才能更有保障。
“銀發走婚”不能游走在道德、人性和法律的邊緣地帶,而是要將其納入到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不論是用遺囑公證紓解子女的“繼承焦慮”,還是子女轉變觀念,抑或提升全社會對“銀發再婚”的社會認同,只有多管齊下,單身老人“走婚困境”才會得到破解。(楊朝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銀發走婚” 養老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