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葉小鋼委員:建設“雙一流”需加大國際合作辦學力度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廉維亮)“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未來十年中國大約需要7.5萬具有國際經驗管理人員,但目前這樣的人才只有5000人。我國現在每年培養出60萬工程師,比美國多出9倍,但僅有1.6萬人擁有在外國公司工作的業務能力與語言能力。”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目前中國高校畢業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能夠滿足跨國公司的人才要求,缺少實際應用技巧和外語水平差成為最大的求職障礙。
“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必須注重根據高校自身定位和特色開設專業,同時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大國際合作辦學力度,充分借鑒國際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發展經驗。”葉小鋼分析,“不僅在國際性管理人才方面,在生物科學、信息技術以及各行各業的創新型人才方面,中國都十分短缺,這就需要中國的高校加大相應專業人才的培養,開設相應課程。”
建設國際一流的高校和學科,必須擁有一批兼備國際視野和教學能力的“大師”。葉小鋼以民國時期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舉例。“這所成立于抗戰硝煙的高校,教學設施等辦學的硬件條件十分簡陋,但因為陳寅恪、趙元任、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穆、錢鍾書、吳大猷、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梅貽琦等一大批學貫中西的大師悉心授教,在短短8年時間里,培養出后來一大批如李政道、鄧稼先、彭珮云、汪曾祺、何其芳、任繼愈等各領域的杰出人才,創造了中華高等教育史的奇跡。
“這個奇跡說明,高等教育質量能否一流,不在于高校有多少‘大樓’,而取決于有多少‘大師’,如今我們瞄準打造世界‘雙一流’高校,必然要在加強國際間合作,引進培育具備國際視野的‘大師’,借助新技術手段促進世界頂級高端課程資源共享上下功夫。”葉小鋼建議,教育部門應引導和促進校際化與國際化合作辦學力度,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在機制上,可以借鑒歐洲“博洛尼亞進程”計劃,采取學分累積和轉換機制等高等教育國際間合作辦學的成功經驗;在技術上,可以采用遠程網絡在線同步課堂視頻學習或其他電子學習方式,引進國外先進專業課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取決于國家各領域高端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也就是取決于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葉小鋼認為,必須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進程,真正把我國高等教育提高到國際一流水平,“只有擁有國際一流的科技、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高端人才,才能從實質上提高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質量和水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兩會 葉小鋼委員 國際合作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