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準”政策才有“實”效果
■面對多重政策目標,既綜合平衡,又突出重點。在當前復雜形勢下,必須找準關鍵領域的命脈,點中薄弱環節的穴位
■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更要為政策裝上“準星”,瞄準靶心。宏觀政策不能撒胡椒面、普降甘霖,而要“準”字當頭、指向精確
2月以來,金融支持工業、房地產領域等一系列政策接連出臺,加上1月人民幣貸款放出歷史最高量,有市場觀點認為,新一輪刺激已經來臨,政策面進入大幅“放水”期。這些觀點是否符合實際?如何準確把握當前的政策取向?需要我們從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出發,對政策的著力點仔細分析。
梳理最近出臺的政策,可以發現,差別化是一個共同特點。在金融支持工業的一攬子舉措中,對于要給予支持的重點領域和行業,不惜用力,濃墨重彩。比如,明確要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重大技術裝備、工業強基工程等領域的支持力度,推動金融業全方位服務“中國制造2025”,降低小微企業“過橋”融資成本等。然而,在有些方面,卻顯得“不留余地”,如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新增產能建設項目,一律不得給予授信;對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僵尸企業”,堅決壓縮退出相關貸款。
房地產信貸政策同樣體現了差別對待。無論是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的下浮,還是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契稅、營業稅優惠政策,都明確對于一部分城市,相關政策仍按原規定執行。
窺斑可知全豹。由近期的種種舉措可以看出,宏觀政策要穩,這一基調并沒有發生變化。對于政策的“穩”與“動”,要辯證看待。以穩為主的政策面,并不意味著一動不動。在穩的大前提下,同樣要強調主動作為的及時性、因勢而動的靈活性。對此需要從全局、長期的視角進行判斷和把握。如果過于關注一些短期指標的波動,或者一看到政策面有所動作,就產生大水漫灌式的放松預期,缺乏足夠理由。
更進一步看,現在的政策更鮮明地體現了結構性特點,凸顯精準發力的用意,直指經濟發展的緊要問題和突出矛盾。事實上,區間調控、定向調控是近幾年宏觀政策的創新亮點。之所以有這樣的創新,并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審時度勢的結果。當前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固然有周期性因素,但主要是累積已久的結構性矛盾。經濟政策中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不同目標間的政策取向往往不一致。面對多重目標,既要綜合平衡,更要突出重點。在當前復雜形勢下,總量放松不是上策,必須找準關鍵領域的“命脈”,點中薄弱環節的“穴位”,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梢灶A期,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之前,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將依然是宏觀政策的“主旋律”。
在供給側改革成為經濟工作重點的今年,更要為政策裝上“準星”,瞄準靶心。供給側改革是一次結構性的“手術”,既要補短又要消腫,既要促優又要去劣。宏觀政策就不能是撒胡椒面、普降甘霖,而要有揚有抑、有保有壓,通過補短板提高“木桶”容量,擴大有效和優質供給,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尤其要看到,供給側改革是有窗口期的,機會稍縱即逝,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政策上“準”字當頭、指向精確、迅速起效,才能利用好這個窗口期,在與時間的賽跑中贏得勝利。
當然,政策的方向對頭只是第一步,力度足夠同樣重要,這就要強化政策的落地。再好的政策,如果落不到實處,就等于白條。該給的政策紅包要真正發到企業和百姓手中,該關的閘門要牢牢關上。只有及時扎實推進,不折不扣執行,“準”政策”才能產生預期中的“實”效果。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準”政策”“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