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趙麗宏眼中的鄉土情懷——
趙麗宏:讓每一個孩子發覺家鄉的美好
“鄉村如人,也是有個性的。我倒是覺得,當下應該著力引導、倡導年輕人去發現自己家鄉的個性,去重新認識自己家鄉最珍貴的東西,而不是對一方水土,用所謂的一個標尺來衡量。”祖籍上海崇明島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每每談起故鄉,都會用“刻骨銘心”、“一生永難忘”來形容。在一次公開演講中,他表示等自己再老一點,退休了,會回到崇明島,繼續寫作。
趙麗宏
最難忘崇明島的人
“如果沒有在崇明島當8年知青,天天和當地泥土打交道的經歷,我對故鄉崇明島的記憶也會是模糊的。”采訪中,趙麗宏坦言:由于他童年、少年的絕大多數時光都是在上海市區度過的,因此如果不是這8年與崇明島的親密接觸,也無法讓他對這方水土產生如此深沉的愛與眷戀。“我在記錄下鄉歲月的散文集《在歲月的荒灘上》一書序言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有人問我,到了彌留之際,你的腦海中必須出現幾張讓你難以忘懷的臉,他們會是誰?我將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會想起年輕時代‘插隊落戶’時遇到的那些鄉親。’因為在我人生最困苦的時候,他們給予我了特別樸素又特別溫暖的關愛,每每憶起這段經歷,都感到很珍貴,是一輩子不會消失的記憶。他們是天底下最聰明、最善解人意的人。”
趙麗宏告訴記者,最初到崇明島生產隊時,他也不知道怎么和老鄉相處。雖然小時候放寒暑假也回這里玩,但感覺這里的老鄉并不了解他的想法。他需要的書籍、上學的機會,老鄉們也給不了、幫不上。可慢慢地,趙麗宏發現,這些他曾經以為不了解自己的人,其實也在觀察他,甚至格外地照顧他。比如出工時,只分派給他一些輕松的活;發現他愛看書,就自發地把家里有的書都翻出來送給他看。“有位退休的村小校長還把一套珍貴的乾隆年刻本的《昭明文選》送給了我,還有一位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80多歲的阿婆,一天夜里走了很遠的路,就為給我送一本1936年的老黃歷。”說起這些,趙麗宏至今都很感動。
讓每一個孩子發覺家鄉的美好
2014年春節,回鄉筆記和回鄉情懷文開始盛行,并受到廣泛關注。對此,趙麗宏認為,相對于沉默、視而不見,這些關注是有價值的。但是他更希望當下的輿論、媒體能有意識地引導民眾樹立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大家要打開發現的眼睛、敏感的感官,多發現鄉土中國中淳樸、善良、厚道的民風,而不是對身邊美好的事物視而不見。“一個人對家鄉的懷念是由家人、長輩、鄉親以及與他們間的交往故事融合在一起,產生的具體的、美好的回憶。要讓故鄉走進人們的心里,就要引導年輕一代有意識地自主去發現、去感受。”趙麗宏說。
在趙麗宏眼中,在當代中國走向城鎮化的進程中,人們告別了貧窮;只是大家對于淳樸鄉情的感情,不能說背棄,至少也是在慢慢漠視的。采訪中,對于如何讓這一代、下一代從鄉村中走出的年輕人能夠熱愛故土,讓他們對家鄉有感情,而不是輕易地作別故鄉,詬病、否定故鄉,趙麗宏也給出了解決方案的關鍵詞,那就是:發現自己故鄉的個性,讓每一個孩子從小就發覺自己家鄉的美好,哪怕家鄉還不富裕,哪怕家鄉還有些落后。
“故鄉是什么,故鄉就是鄉土和鄉親。但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走出家鄉,來到都市打拼,再回到家鄉,發現自己的家鄉什么都不好,好像自己再也回不到故鄉了。家鄉在他們的記憶中,不再是一個美好的地方,不再是一個能夠牽動他們情懷的地方。我認為這恰恰是這些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對鄉土、鄉親的黏合度不夠。”趙麗宏說,在他的認知中,故鄉崇明島在自己幼小的心中,就是一個心向往之的地方。“那有清澈的河流、透著清香的竹林,我認為一個人對于家鄉的感情深淺,不應跟窮困富饒有直接關系。子不嫌母丑,家鄉再窮,也是你出生的地方。如果我們的下一代沒有了這樣的觀念,那是很可怕的事情,也是很可悲的。”
在談到如何滋養故鄉的話題時,趙麗宏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每個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回報故鄉。“比如我是文字工作者,我能做的,就是將自己對故鄉的感情、將故鄉民風的淳樸故事寫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現在,崇明島有很多人讀我的文章,我也希望能用這種方式來傳承鄉土中國。”(修菁)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趙麗宏 故鄉 鄉土情懷 全國政協委員 政協委員 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