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中國式照相館審美:隨時代從寫實走向“PS”

2016年02月03日 16:48 | 作者:吳亞順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中國照相館史》是攝影收藏、研究者仝冰雪十幾年歷史影像收藏與研究的最新成果。據記載,1859年,上海開設了一家照相館,這成為該書研究的時間上限;此后,照相館基本遵循了從南往北,從沿海向內地、從省城往中小城市發(fā)展的“規(guī)律”,跨越晚清、民國以及共和國成立初期。沿著這條“時間線”,仝冰雪從大量個人收藏中選取398張圖版,在照相館傳入及開辦、展開本土化探索、參與社會互動等方面進行論述,最后以各具特色的個案勾勒照相館的中國式圖景。


171408617


Cgqg2lasCgeAXA_IAABmxBu6vts701


Cgqg2VasCgeAVC1sAABGJmUEb9g805


thumb


《中國照相館史(1859-1956)》 作者:仝冰雪 出版社: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1 北京安定門:從安定門看北京城墻,系費利斯·比托1860年10月拍攝。西方攝影師拍攝的照片,滿足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的想象,是“他者”鏡頭帶來的家國歷史記憶。



2 魯迅全家合影:中國人到照相館,都喜歡拍攝合影,這是“魯迅全家合影”。魯迅寫作《論照相之類》,以照相為入口,批判國民性,不過,魯迅家鄉(xiāng)紹興關于照相術的種種異端言說,如認為是“妖術”,直接印證了早年照相館發(fā)展的阻礙所在。


照相術傳入之初,被認為是“妖術”,“攝取靈魂”。興起時的照相館,都設在玻璃房內,沒有燈光或其他人造光,完全依靠玻璃棚頂上的日光。因為曝光時間較長,為了讓被拍攝者集中注意力身體靜止,有的照相師會高聲誦讀《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句,“厲聲厲氣,情景嚇人”,以至于孩子照相受到驚嚇,回去發(fā)燒,胡言亂語,其母親還跑到照相館來“叫魂”。國人對于照相誤解頗多,甚至引發(fā)了中西沖突,為此,有照相館宣揚拍攝照片能攝去“衰運”,吸引大批民眾。當然,照相館真正發(fā)展,還得依賴科技知識的傳播、照相館自身務實的探索。


中國照相館開辦時大都強調“中西結合”。1891年,上海致真照相館在《申報》上將自家特色“廣而告之”,表示“巧設山石樹林,曲欄園庭,書齋繡闥,琴棋書畫,零備古裝、旗裝、東西男女洋裝,仙客名媛、僧道劍俠、一應俱全”。照相館拍照理念也被中國人引進,如1930年英國攝影學者古羅斯沙氏在照相館運營方面的論述,其中對如何抓拍顧客最自然的表情,時至今日仍不過時——他認為攝影師要“做一個深邃的觀察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誠懇的態(tài)度”。


最初,照相館館名多含“昌”、“泰”、“寶”、“福”等字,且專注于寫實,從拍攝祖宗肖像、個人與家庭留念照到團體合影,如當時一首竹枝詞所寫,“顯微攝影喚真真,較勝丹青妙入神”,因此“真”字也為商家青睞,成為晚清民國照相館名字選用最多的漢字之一。追求館名中國傳統(tǒng)意蘊的同時,這些照相館開始追求畫面的意境之美。正如仝冰雪在書中所寫:“在照相館中,從燈光運用、背景道具、人物姿態(tài)、表情抓拍等方面,攝影師在模仿西方攝影造型的同時,又把中國人所認同的莊重、內斂、隱逸等精神追求融入照片拍攝和制作中,從而創(chuàng)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照相館審美范式……”



3 影星胡蝶肖像:這是上海滬江照相館拍攝制作的胡蝶肖像明信片,制作時間在1930年前后。胡蝶是當紅影星,她刻意擺出一種迥異于傳統(tǒng)中國審美的正面、端莊的姿勢,呈現出一派現代風情。這也影響了大眾的審美和照片拍攝。



4 化身照:這張照片由天津中華照相館拍攝于1935年前后,此時拍照,已經成為一種娛樂,有很多游戲手段。這是一張化身照,伊人千面都是她。



5 對比照:該婚紗照1934年前后攝于上海有德照相館。整修可以說是我們今天的“PS”,整修之后,背景黑白不均變?yōu)檎w白色,人物亮度得到提升,臉上光線更加柔和,有些細節(jié)比如新郎頭上一撮立起的頭發(fā)被整修去除,顯得更加整潔。


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照相從實用轉向時尚,照相館館名也越來越有國際范兒,包括“派拉蒙”、“百樂門”、“維也納”等——即使在抗戰(zhàn)大后方的貴陽、昆明等地,亦不乏時尚者流。社會名流尤其是明星如周璇、胡蝶等人的照片,成為都市風尚,普通百姓競相效仿。“照相館印制的大量明星、權貴肖像的商業(yè)銷售及在大眾出版物刊登,在普及攝影術的同時,其所代表的時尚品位和審美情調,也引領了大眾社會生活走向近代化的嬗變;中國照相館的攝影審美,也必將從自覺的濫觴,一步步邁入流變之路。”


照相館發(fā)展的同時,人們對理想肖像的期待從未停止,事實上,中國譯介出版的第一部攝影業(yè)務專著《脫影奇觀》的廣告中,就明確表示照相術可以“再造容顏”,能夠“令惡人化為西子,而仍不失本來面目”。這首先要依靠化妝,接著是“整修”——有如今天的PS,拍完照沖印的過程中,美化照片——清末時,顧客不喜歡臉上有陰影,就能通過“涂抹紅汞”去除,以保持面部白凈。后來,這項業(yè)務蔚為壯觀,通過“PS”,可改變臉型的胖瘦、長圓,眼睛、鼻子、嘴巴的大小、正斜,顴骨的高低及眼窩的深淺,改頭換面以至于親娘難認。有人諷刺曰:“你瞧,這是照‘像’呢,還是照‘不像’呢?”


此后,時代劇變,日軍侵華及“內戰(zhàn)”,給中國照相館業(yè)帶來嚴重破壞,上世紀50年代末“公私合營”后,傳統(tǒng)私營照相館正式終結。公私合營最初,照相館基本延續(xù)以往風格,但隨著政治氣候的變化,時尚風格被認為是“為資產階級鬼怪思想招魂”,只好“代之以工農群眾、勞動模范和婦女兒童等樸素大方、勤勞勇敢和活潑健康的照片”。1966年,“文革”爆發(fā),照相業(yè)被定為“四舊”,很多照相館更名為“紅旗”、“延安”、“東方紅”等;在時代的裹挾下,照相館的藝術審美再不提及。改革開放后,甚至數碼技術橫行的今天,照相館仍然存在,“但其精神內核已面貌迥異”。


“影像里的每一個因素構成,都體現著中國人的文化涵量和審美情結……我們應當去書寫獨特的中國早期攝影史,這種書寫,是對歷史的忠實,更是為了一個民族敢于正視自身歷史的文化自信。”新書“前言”結束時,仝冰雪寫道。(吳亞順)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中國式 照相館審美 隨時代從寫實 走向“PS”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