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政聲·政情>看點 看點

2015年GDP數據反映新常態 官員:增速達到6.5%就行

2016年01月19日 09:11 | 來源:一財網
分享到: 


2015年GDP數據反映新常態官員:增速達到6.5%就行

資料圖。中新社發 劉長山 攝


  跌宕起伏的2015年,中國經濟成績如何?今日上午終于“放榜”。國家統計局將公布包括GDP總量、三大類產業,以及九個門類行業在內的重要數據。

  GDP增速是最受國內外矚目的數據,各家機構近期陸續發布預測報告。總體來看,機構普遍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會略低于政府7%的目標。《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主要15家券商研報發現,預測值集中在6.7%~6.9%之間。無論“破7”與否,GDP增速都將創1990年以來的新低。

  相比機構對“破7”的憂慮,一名部委官員昨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7%不應該成為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標準線。在2015年國內外環境整體不好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速依舊保持在合理區間,而且沒有發生大的區域性風險,這是很了不起的成績。

  對于當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表示,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他要求主要領導干部深入學習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

  “沒有人說過7%是中國經濟的底線,從中長期目標來看,只要我們達到6.5%左右的增速,就能完成全面小康目標。”上述部委官員稱。

  數據反映“新常態”

  對于即將出爐的2015年經濟數據,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12日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預計全年增速7%左右,與預期增長目標基本一致。

  前述部委官員表示,國際上一些機構的悲觀預期有些過度,7%左右的經濟增速領先于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中國在主要經濟體中依舊是表現最好的之一。

  習近平在對去年10月發布的“十三五”建議作說明時指出,2016年~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前述部委官員稱,就算從國際橫向比較來看,6%~8%的范圍均屬于中高速增長。

  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常態,習近平昨日強調,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

  值得關注的是,新常態時期的各項經濟指數也呈現出新常態。除了經濟回落至中高速增長期,產業結構、就業以及居民收入等指標均有相應表現。

  根據公開數據,2015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預計將突破1300萬人;去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至58.4%;高技術產業前11個月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個百分點;服務業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

  對于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1.4%,比上年同期高出2.3個百分點的形勢,有專家對本報記者分析稱,2015年將成為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過半的第一個年份。

  “兜底數據不出問題,就能為中國的轉型贏取時間和空間。”前述部委官員稱,這也是政府如此重視就業和居民收入等指標的原因之一。

  攻堅供給側改革

  決策層在定調2015年經濟圖景時,多次提到“機遇與挑戰并存”。從整體形勢來看,2016年將延續這一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外環境的快速變化下,這些機遇和挑戰都可能是從未遇到過的。

  上述部委官員表示,由于國際經濟和地緣政治等方面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中國經濟調控也面臨著全新的局面和難題。此外,包括人民幣匯率以及資本市場發展等新的金融問題,也對管理層提出新的挑戰。

  面對新的挑戰,中央政府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被認為是未來幾年的政策主線。習近平昨日強調,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他提出,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就今年來看,去產能、去樓市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等已成為清晰的政策抓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堅實的工業生產企穩,需要市場與價格的基礎,當前工業領域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仍在下降,中期看工業生產依然承壓。

  記者注意到,在工業數據回落的同時,另一個積極現象就是傳統行業去產能正在加快。

  過去,產能過剩的治理因為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政績思維或者就業壓力,一直推行得較為困難。但如今在市場倒逼下,煤炭、鋼鐵等行業的絕對總量呈現出減少的跡象,過剩產能正在出清。盡管這在短期內將會影響經濟數據,但從長遠來看,利好中國經濟轉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培林對本報表示,增長階段轉換,從GDP增速上看,是在較短時間內發生的。但是,與新增長階段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并不是在較短時間內通過短期政策手段就能夠培育起來的。必須在高速增長時期,就全面著手促進產業和技術水平提升,促進生產力提升。

  他還稱,中國可以借鑒日本上世紀70年代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與日本高速增長歷程相比,中國過去高增長中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作用更為顯著,而制造業設備投資和升級的貢獻則相對較低。這雖然意味著未來促進制造業技術升級是中國增長階段平穩轉換的重要途徑,但真正把潛在可能性化為現實,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更多“穩增長”可期

  對于市場而言,最關心的還是未來的具體政策。短期來看,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依舊是首要的。與此同時,抓緊在窗口期實現產業升級和調整,將成為政策部署力度最大的領域。

  新年伊始,國家發改委已經開始發力“穩增長”。記者統計發現,僅1月前半月,發改委就批復了超過2000億元的基建項目,同時發布《關于做好社會資本投資鐵路項目示范工作的通知》,公布的示范項目共有8個。

  業內普遍認為,許多政策部署去年已經展開,今年將繼續深化。比如曾經收緊的需求管理政策逐步松綁,新的需求管理工具探索步伐加快。體現在貨幣政策上,就是降息和降準,釋放流動性;體現在財政政策上,就是擴大赤字規模,減稅降費,盤活存量財政資金。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認為,2016年的總體思路應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要目標,兼顧穩定經濟增長和防范金融風險。其中包括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金融、財稅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和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宏觀調控政策發揮更好的作用奠定好微觀經濟基礎。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GDP 新常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