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工作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開好局、起好步的重頭戲。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看?怎么辦?怎么干?這是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指引。《人民日報》4日刊發權威訪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全面解讀和深入闡釋,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增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選擇的經濟治理良方。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但也面臨著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并且多發生在供給側。也就是說,中國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致力于解決中國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局限性,根本解決之道在于結構性改革,重點在供給側。
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就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并不意味中國將實行需求緊縮,而是強調主次要分明,在主要矛盾已轉化成結構性問題時,我們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同時,也并不意味要搞新的“計劃經濟”。恰恰相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關乎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關鍵一役,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下好的先手棋。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就是要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五大政策支柱”“五大重點任務”。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理論指導。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體融合、有機結合、相互配合,旨在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是一個系統設計,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抓住的關鍵點。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有深化認識、下定決心,硬碰硬地干下去,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和干部認識還不到位、適應不太主動、引領基本無為,有的還沒有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的思維定勢,結果行動上自覺不自覺逆向而行。對此,我們都要照照鏡子,認識不到位的要盡快抓提高,思想不適應的要盡快換腦筋。提高認識后,還要靠扎實的工作和頑強的毅力來完成這個歷史責任,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不把包袱留給后面,要學好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牢牢把握幾個重大原則,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
處大事貴乎明而能斷,臨大勢貴在順而有為。廣東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重要支撐作用;同時較早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已經到了結構性改革的必經關口。無論是排頭兵的使命,還是現實形勢倒逼,都要求廣東在供給側改革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按照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堅定地干、大膽地干、扎實地干、精準地干、決不回頭地干。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