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原標題:64.7%受訪者建議在霧霾天對特殊工種給予補貼
漫畫:勾犇
入冬以來,北方大部被霧霾籠罩。北京多次啟動橙色污染預警,又在10日之內兩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天津也于昨日(23日)啟動首個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河北省保定、邯鄲、廊坊、邢臺等地也啟動紅色預警。
面對多地的空氣污染預警啟動,民眾反應如何?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7%的受訪者關注霧霾天氣情況,60.6%的受訪者會佩戴專業防護口罩應對霧霾,68.9%的受訪者建議給中小學、幼兒園室內安裝空氣凈化設備,64.7%的受訪者建議在霧霾天對一些特殊工種給予補貼,65.7%的受訪者認為使用清潔能源供暖對治理霧霾天氣最有幫助。
受訪者中,33.3%的人來自華東地區,27.6%的人來自華北地區,12.6%的人來自華南地區,7.3%的人來自東北地區,6.8%的人來自中南地區,6.7%的人來自西北地區,5.5%的人來自西南地區。
霧霾天 61.0%受訪者明白了什么叫“會呼吸的痛”
調查顯示,89.7%的受訪者關注霧霾天氣情況,其中45.8%的受訪者非常關注,43.9%的受訪者比較關注,8.6%的受訪者關注度一般,僅1.7%的受訪者不關注霧霾天氣情況。
“我是2009年畢業后落戶北京的,記得那時候大家都在說沙塵暴一年比一年減輕了,還不知道霧霾是什么。”目前在一家企業上班的白領王女士和普通人一樣,也是在經歷了近幾年的霧霾天氣后,從新聞報道中逐漸了解了霧霾是什么以及相應的防護知識。“對霧霾的最直觀感覺就是能見度低,開車要小心。另外必須要戴口罩,否則在外邊呆時間長了鼻腔里有好多臟東西”。
在北京居住了6年的鄭女士表示,她對霧霾的直觀感受隨著最近一個月頻頻拉響的預警而明顯。“以前沒有什么感覺,但最近幾次,霧霾預警一上升到橙色以上,我們全家都有點小‘恐慌’。”鄭女士表示,最近出門時常感到嗓子不舒服,小孩也患上了支氣管炎,咳嗽得十分厲害。
在北京一家新聞網站做編輯的王淇患有慢性咽炎和過敏性鼻炎,近幾日的霧霾天對他而言“完全就是災難”。習慣于在朋友圈“打卡”的他寫道:“上班打卡,憋了一天沒出門,剛踏出門外半步便驚呆了,帶著3M9001V都覺得嗆得慌。”
調查顯示,重污染天氣讓61.0%的受訪者明白什么叫“會呼吸的痛”。43.5%的受訪者想念“閱兵藍”,53.8%的受訪者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僅1.2%的受訪者對重污染天氣沒有任何感受。
據中國天氣網訊,22日,華北、黃淮等地霧霾天氣持續,并進一步加重,部分地區出現了重度霾,PM2.5小時峰值濃度超過500微克/立方米。
作為對霧霾十分敏感的人群,王淇第一時間就給家里安裝了空氣凈化設備,并且挑選了防護能力特別強的口罩。“像霧霾紅色預警這樣的情況,除了上班,我是不會選擇出門的。家里離單位不是特別遠,上下班全靠走路。”王淇說。
數據顯示,面對多日連續的重污染天氣,60.6%的受訪者會佩戴專業防護口罩,53.4%的受訪者外出歸來會立即清洗面部,43.4%的受訪者選擇為室內安裝空氣凈化器或新風系統,41.1%的受訪者選擇合理開門窗通風,35.5%的受訪者選擇盡量不出門。
但即便有如此多的舉措,王女士認為應對霧霾自己依然常有一種“有心無力”的感覺。“雖然家里和單位都有凈化設備,但也不知道實際效果怎么樣。平時看到有關霧霾的新聞或者微信文章也都會點進去看,自己覺得有用的都會分享給先生和孩子。口罩會買好一點的,畢竟是貼身的東西,也要為孩子的健康考慮”。因為家離單位都不算遠,有車的王女士一家上下班多會選擇地鐵或者騎電動車。“支持了北京的環保事業同時也省錢了”。
兩次紅色預警期間,北京市教委均緊急通知各單位,嚴格執行紅色預警應急響應措施,確保“停課不停學”。這讓一些夫妻雙方都上班沒空照顧孩子的家長“犯了難”。
“第一次紅色預警時學校半夜發短信通知停課3天。我們雖然有心理準備,但早上還是有點措手不及。結果第一天是我先生帶著孩子去了單位,后兩天是我弟弟有空來家里幫著帶孩子。”王女士說。
鄭女士上個月剛把自己三歲半的兒子桐桐送去家附近的一所私立幼兒園。霧霾紅色預警期間,她并未將孩子留在家中。“一是考慮到學校有空氣凈化設備,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活動環境;二是私立學校條件較好,能夠給孩子更好的看護;三是可以自愿選擇是否讓孩子去學校,學校會安排課程,不耽誤孩子學習”。
鄭女士表示,“停課不停學”就是老師把孩子要學習的內容告訴家長,讓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或者進行線上教育,讓家長督促孩子學習。“但這兩種措施針對不同的人群,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學校改善條件,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爭取不停課不停學。”鄭女士說。
調查中,68.9%的受訪者建議應給中小學、幼兒園室內安裝空氣凈化設備,66.5%的受訪者認為應給學生免費發放防護效果好的口罩,48.0%的受訪者認為應加強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44.4%的受訪者認為應根據應急措施停課,29.6%的受訪者認為應建立方便托管的措施。
64. 7%受訪者建議在霧霾天對一些特殊工種給予補貼
對于霧霾的成因,75.5%的受訪者認為是工業污染源排放,68.7%的受訪者選擇機動車排放,54.1%的受訪者選擇采暖燃煤排放,46.0%的受訪者認為區域污染排放量大,33.2%的受訪者選擇秸稈焚燒、露天燒烤,32.3%的受訪者選擇揚塵天氣,22.7%的受訪者認為是受擴散條件不利影響。
北京第一次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時,環保部曾組織專家分析京津冀地區霧霾污染的成因。專家結論認為,區域污染物排放量大,加上低風速、低混合層高度以及相對較高濕度的不利氣象條件,使得污染物快速累積,促進了大氣重污染過程的形成。
而從污染物的排放源上看,燃煤排放成為此次污染的首要因素。其次污染物來源按貢獻依次是:機動車、工業源、揚塵和其他。從北京市排放情況來看,仍以原煤散燒和機動車排放為主。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介紹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利用動態源解析技術對此次重污染過程各個階段的污染來源進行評估。分析發現,7日夜間至8日上午,燃煤源及二次源貢獻較前日明顯增大,揚塵源及工業源貢獻上升。受7日夜間機動車用量減少及8日上午應急措施的影響,機動車貢獻較6日有大幅下降,由32%下降至7%左右,說明應急減排措施對于降低機動車源貢獻作用明顯。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程水源也表示,對PM2.5的監測也表明,與機動車排放相關的硝酸鹽含量的增長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數據顯示,北京市啟動紅色預警后,應急措施對空氣污染加重趨勢的減緩有明顯效果。
受訪者認為哪些措施對治理霧霾最有幫助?65.7%的受訪者首選使用清潔能源供暖,60.7%的受訪者選擇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55.4%的受訪者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40.3%的受訪者選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38.2%的受訪者選擇調整產業結構,35.2%的受訪者選擇機動車單雙號限行,33.2%的受訪者選擇開展全民環保宣傳,31.1%的受訪者選擇停止建設施工等工地作業。
“北京周圍的一些污染企業一停工,空氣就好,APEC藍、閱兵藍就出現,我相信政府也清楚霧霾是怎么造成的。當然,這是發展的問題,也不能一蹴而就,相信政府會有決心和行動去治理霧霾。”王淇說。
此外,64.7%的受訪者選擇在霧霾天應對一些特殊工種給予補貼,55.0%的受訪者選擇有條件的單位機構應安裝空氣凈化裝置,52.6%的受訪者認為應實行彈性工作制,39.6%的受訪者認為應休霧霾假。
王淇認為,在這種極端天氣下實行彈性工作制很有必要。“目前很多國家和企業都開始采取這種方式。彈性工作制辦公時間和地點靈活自由,一方面可讓打卡族避開極端天氣,另一方面也可緩解上下班的高峰期擁堵現象。”不過,王淇認為彈性工作制要進入制度化階段還需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并且按照工種進行區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的研究顯示,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中,京津冀地區實現空氣質量達標的時間最晚,要等到2030年。
對此,僅27.3%的受訪者表示看好,44.9%的受訪者不看好,27.9%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說。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