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屠呦呦的家國情懷
12月10日晚,身著一襲紫色禮服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斯德哥爾摩從瑞典國王手中領到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屠呦呦與傳統中醫一道,為全球抗擊瘧疾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將中醫甚至中國文化帶向世界。而她對祖國的感情,也呈現在了科學界最高的舞臺上。
中醫,寶藏!
北京時間12月7日晚8時,屠呦呦與另外兩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演講,她的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言簡意賅,重復了此前多次表達的觀點。
事實上,屠呦呦從中醫藥中找到了醫治數百萬人的良方,她的人生也被看作整個中醫藥學的成就。
在演講中,她也不遺余力推介中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中醫藥。“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于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這種熱愛,始自幼年。12月11日首發的《屠呦呦傳》這樣記載她與中醫藥的緣起——“父親去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一旁,裝模作樣擺本書看。雖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醫藥方面的書,大多配有插圖,這讓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簡單而快樂的讀圖歲月。”本報記者統計發現,在她這次演講中,光“中醫藥”就提到了9次之多,還有“中國醫藥學”等類似提法。
“我們在瑞典聽到屠呦呦得獎后真是太高興了。她的獲獎意味著中醫提升了在歐洲以及北美洲的認可度。”瑞典針灸協會主席伊娃瑪麗·簡內樓說。
中國,驕傲!
盡管年事已高、身體不好,屠呦呦還是決定親自去瑞典領獎,“因為到底還是代表咱們中國”。對于中國文化的宣傳,她同樣不遺余力。
這一點在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滿元這里也得到了佐證:“盡管看起來她是在挑戰自己,但她心中所想的是,這是去為國爭光。我覺得,這就是她身上所具有的老一輩人的家國情懷。”
屠呦呦本人,與眾多諾貝爾獎得主一樣,早就成為祖國的一張名片。而她所考慮的,是中國科學家共同體,甚至中國未來科研的發展。
無論在國內接受采訪,還是在瑞典發表演講,屠呦呦一直強調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的力量,是合作的結晶。面對著電視鏡頭,她說,青蒿素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
在瑞典,屠呦呦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獲獎以后她并沒有考慮個人的榮譽和地位,而是希望繼續進行青蒿素的研究。此前,在得知成為中國本土科學家中第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后,屠呦呦很快就表示,希望她的獲獎對中國科研是一個激勵,讓青年科研工作者加強創新,開發出更好的產品。
而在瑞典的演講最后,屠呦呦分享了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在世界的焦點中間,她發出了來自中國的邀請:“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于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屠呦呦的家國情懷 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