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曹洪欣委員: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大有可為
“治未病”的理論與實踐對養生保健、亞健康調理與慢性病、突發性疾病防治具有明顯的優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發展理念,明確健康中國建設的社會發展目標。健康中國建設既要實現提高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降低孕產婦死亡率與嬰兒死亡率等硬性指標,也要構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理念與實踐,全面提高健康人群的數量和質量保障。
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醫療衛生資源,“治未病”的理論與實踐對養生保健、亞健康調理與慢性病、突發性疾病防治具有明顯的優勢,對于提高國民整體健康素質,在健康中國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明確了中醫藥健康服務七方面任務,對拓寬中醫藥服務領域,完善政策機制保障措施,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維護健康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特別是從以疾病為主導向以健康為主導轉變的醫療保健策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在發生之前、傳染病控制在感染前,是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
中醫根據人體的健康狀況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的動態變化,運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收集人體外在信息,通過綜合、分析、判斷人體的整體狀態(證候),確定相應治療原則和方法,能有效實現個體化診療與早期干預,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發生,患病后防止病情發展,病痊愈后防止復發的目的。中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系統整體的理、法、方、藥防治體系以及中藥、針灸、推拿等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方法,療效可靠,毒副作用小,注重人體功能的整體調節,激發人體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可有效地解決健康需求不斷增加、診療技術飛速發展與醫療保健費用不斷增高等矛盾。
堅持中醫理論自信、實踐自信和學術自信,發揮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的作用,既是黨和國家、民眾的期望,更是中醫藥人的歷史使命。可以說健康中國建設對醫藥衛生人才,特別是中醫藥人才隊伍提出了新要求。
傳承創新中醫藥,服務健康中國建設,應立足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致力于提高防病治病能力、調整人才隊伍結構,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一是注重傳承創新驅動發展的中醫藥領軍人才與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以適應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與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需求。二是注重面向基層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特別是面向養生、養老與疾病康復的廣泛需求,發揮民間中醫師作用,培養中醫健康調護師、中醫養老服務員等技能型人才,以適應轉變基層健康服務模式的需求。三是注重加強全科中醫師培養,提高中醫藥防治常見病、多發病能力,以適應縣鄉鎮中醫醫療機構人才需求。四是注重加強綜合醫院中醫科建設,培養一批適應綜合醫院中醫科工作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推進中西醫優勢互補。同時,緊緊圍繞綠色發展目標,在推進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中藥標準化行動項目中,加強中藥種植、生產、炮制、飲片、制劑與新藥研發、標準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以適應全鏈條中藥產業發展的需要,構建提高中藥療效與保障中藥質量的人才隊伍。
總之,積極構建適應健康需求中醫藥人才隊伍,努力實踐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減少突發事件,使中醫藥在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形成健康幸福的社會格局貢獻力量。
(曹洪欣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
編輯:趙彥
關鍵詞:全國政協委員 治未病 中醫藥 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