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最高立法機關關注中國式養老 居家社區或成十三五投放重點
原標題:最高立法機關關注“中國式養老” 居家社區或成“十三五”政策投放重點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記者華春雨、余曉潔)正在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27日下午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于“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若干重要問題專題調研工作情況的報告。其中,有關我國養老服務發展狀況調研,引起會內外高度關注。
當前,“老齡化”已成為中國未來發展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據統計,目前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億,同時每年有3%的人口進入老年人行列,老齡化高峰將在十到二十年后來臨。到本世紀中葉,每3個中國人中就會有1位老人。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信春鷹在作報告時指出,我國養老服務面臨形勢嚴峻,供需矛盾突出,社會力量參與不夠,農村養老問題嚴重,相關基本制度建設滯后,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
一邊是撲面而來的老齡化浪潮,一邊是“未富先老”的嚴峻現實。如何走出一條適合中國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式養老”道路?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專題調研報告建議,把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納入“十三五”規劃,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為居家養老提供良好的社會化服務。
報告強調,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服務,建立長期照護社會保險制度,大力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完善我國養老服務法律制度。
此前,民政部副部長鄒銘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也表示,居家和社區養老有望成為“十三五”時期政策投放的重點。
記者近期在各地調研發現,延續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決定了家庭和親情仍然是維系中國社會的重要紐帶,“在子女身邊慢慢老去”仍然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心愿。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李江認為,老齡化是世界級難題,對中國來說更是一項嚴峻挑戰。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特別強,這樣的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決定了,愿意在機構養老的還是少數,絕大多數要靠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相結合。”李江說,解決“中國式養老”難題,必須有中國式解決方案。
從事養老行業近20年的天津市和平區鶴壽養老院院長張美萍認為:“在中國,再好的養老機構也代替不了家庭,再專業的護理也代表不了親情,不能像西方那樣一味強調機構的作用、追求‘床位比’,也不能夸大父母與子女間的自由、獨立。”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蔡昉表示,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修訂老年人權益保護法過程中,結合中國國情和國際經驗,明確提出了“居家養老”模式。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它符合國際上的新探索,越來越多的養老模式正在向這方面靠攏。”蔡昉說。
2013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中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居家、社區、機構’是三位一體的。”蔡昉說,“其中,居家和社區尤其密不可分,沒有社區作為依托提供老年人所需要的實實在在的養老服務,居家就變成個人家庭養老了。”
鄒銘則進一步提出了未來“中國式養老”的構想:“十三五”時期,民政部門將更加重視居家和社區,并列為下一步政策投放的重點,讓大家能夠在家庭和社區內享受到更好的養老服務,快樂地生活、健康地長壽、優雅地老去。
“養老機構的作用是兜底和補充,公辦養老機構應優先保障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同時,讓各種主體興辦的養老機構成為適應不同人群養老需要的有益補充。”中國公益研究院養老研究中心主任高云霞說。
專家同時指出,養老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全國人大內司委的調研報告明確指出了我國養老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提出對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注重制度建設、走法治化道路,這是解決好“中國式養老”問題的關鍵所在。(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最高立法機關 中國式養老 居家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