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改革仍需萬里這樣的見識與品格
原標題:改革仍需萬里這樣的見識與品格
如萬里一樣的久經考驗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其政治見識與品格的一致性,是當年絕大多數中國人雖不曾見識過改革開放,卻心向往之,毅然跟隨這些政治家前行的政治動力和道德動力。
萬里辭世,輿論追思齊贊其生前功業。
中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其實施,有賴于一批如萬里這樣集勇氣、智慧和犧牲精神于一體的政治家。今天回看萬里足跡,最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萬里在20世紀70年代重要歷史關頭,作出了睿智的判斷,選擇了正確的方向,站在了助推中國前行的歷史的正確一邊。后人想萬里,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政治判斷、他的人生選擇和他的歷史站位。而這些也正是萬里昭示歷史、啟勵后人的最重要之處。
今天想萬里,人們已經不能想象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如果沒有那么一批與萬里作出了一致的政治判斷、人生選擇和歷史站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當代的中國會是個什么樣子。人們看歷史,常常會把政治家的政治品格和政治選擇聯系到一起。同樣,多少中國人也正是在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歷史緊要關頭,親見了萬里同志的政治品格和政治選擇。不投機,不動搖,不彷徨,不畏懼……正是這樣的政治品格,造就了“萬里不到,火車不跑”的萬里;也正是與這樣的政治品格相互依傍的政治選擇,成就了“要吃米,找萬里”的萬里。
在“十年浩劫”之中,萬里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堅決支持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實行全面整頓、把鐵路系統作為整頓突破口的主張,認真貫徹落實整頓的方針,扭轉了鐵路系統的混亂局面。萬里的政治選擇,其明在和潛在的政治風險幾為所有人知曉,因而也具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和道德感召力。而這種政治影響力和道德感召力,也正是改變歷史潮流之偉力。
政治低谷時不屈服、不茍且的政治品格,以及“萬里不到,火車不跑”與“要吃米,找萬里”之間的政治邏輯的一致性,為中國的改革奠定了道德之基,為中國的開放奠定了信任之基。如萬里一樣的久經考驗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其政治見識與品格的一致性,是當年絕大多數中國人雖不曾見識過改革開放,卻心向往之,毅然跟隨這些政治家前行的政治動力和道德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如萬里一樣的一批政治家和改革家,就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
而人們之所以信任這樣的政治家,不僅是信任其政治選擇,更是信任形成其政治選擇的政治判斷。這種政治判斷,其實就是以人為本的常識性判斷。許多文章都提到這個情節:萬里在安徽農村“看到農民沒褲子穿,孩子都藏在地鍋里取暖,臨近年關,卻為沒有一兩白面,吃不上餃子而發愁”……萬里說,“《白毛女》里的楊白勞窮成那樣,過年了也要給喜兒扎根紅頭繩,也要吃頓餃子呀!”“他馬上命令農業部門開倉放糧,給每戶農民5斤面過年”。政治家及其政治判斷的要道其實正在于此。(薄遐邇)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改革 萬里 見識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