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經濟新常態的變與不變
國際金融市場上這幾天備受矚目的有關中國企業的大事件,自然非阿里巴巴集團登陸紐交所莫屬。按第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計,阿里巴巴市值達2314.39億美元,整體估值超過了Facebook,成為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企業,在美股總市值排名中位列第九,并且一舉超越了葡萄牙2013年度的GDP(2200億美元)。阿里巴巴集團在華爾街一時無兩的風頭,還大大刷新了中國在全球投資人眼中的世界工廠形象。除了中國制造,在互聯網行業也能上演同樣精彩的中國創造。但獨木不成林,阿里巴巴集團能否作為中國經濟轉型之后經濟新常態的代表,還是個值得商討的問題。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顯然不同于以投資拉動的舊有經濟模式,但新經濟常態到底是什么,是否按照為大眾所認同的標準來衡量,依然懸而未決。
伴隨著人類技術革命的不斷深入,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商業模式的創新層出不窮,類似于熊彼特提出的“創造式的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快。這種“新”經濟和“老”經濟的互動從沒有停止過,如何處理好新舊兩者的關系,非常棘手,充滿挑戰。“新”固然尤其革新積極的一面,但并不是一夜之間就能翻天覆地取代所有舊有的模式。新老交接的過程孕育著巨大的機遇,也隱含著莫測的風險,處理不當會給經濟發展帶來相當大的損失。本世紀初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被冠之以“鼠標和水泥”之爭的新舊經濟模式的較量在新經濟擁躉的眼中勝負早已沒有懸念,但當潮水退去,網絡泡沫破滅之時,剩下的只是一地雞毛。美國政策制定者顯然對這個慘痛教訓記憶猶新。以至于在次貸危機之后,美聯儲對實體經濟的關注和重視超出了幾乎所有經濟學家的預期。不論伯南克,還是他的繼任者耶倫,無不小心謹慎地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采取堅定的“鴿派”立場。美聯儲選擇以強有力的貨幣支持和謹慎的態度,來調整適應美國經濟的“新常態”。在執行量化寬松政策相當大的一段時間之后,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仍表示美國失業率不降至6.5%的水平之前,斷不會考慮退出QE。后來的事實表明,哪怕美國失業率已低過了這一關鍵數值,美聯儲對于何時完全退出QE,讓市場離開低利率環境的依然非常謹慎。美聯儲對于美國實體經濟增速的謹慎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原有的經濟模式核心是投資拉動,資金饑渴癥仿佛永遠都得不到緩解。以投資為核心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要轉換到消費驅動的模式之上,已獲得了從中央政策制定者到普通投資人各個階層的普遍認可。但是如何實現這一經濟新常態并盡可能平穩地實現新舊兩種經濟模式的過渡,是未來一段時間對于中國經濟最大的考驗。中國經濟能否成功度過這個關卡,取決于我們能否在新舊之間的“變”與“不變”中求得平衡,在政策決心的定力和政策執行的靈活性上取得關鍵的平衡。
首先要明確,經濟增長模式變化是我們所要實現的目標。不論是從制度層面的頂層設計的改革去釋放改革的制度紅利,還是在具體政策落實上的簡政放權,減輕小微企業的稅負,在資金上扶持小微企業,都是為了從根本上增強經濟活力,通過內生的經濟效率的改善,實現經濟在增速放緩前提下的增長質量的提高。這是我們所有改革努力的方向。但在努力的進程中,除了重視變革,更要關注經濟中“不變”的部分,那就是經濟的平穩運行。無可否認,在“變”與“不變”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對立,更有政策上的權衡和取舍。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面前,在求變的大前提下,盡可能維持經濟的平穩運行,正是中央不斷釋放經濟運行底線思維的核心。
為了實現經濟結構轉型之“變”,中央政策制定者正用堅定的立場告訴國民經濟中的各方參與者,不論是土地財政還是“躺著掙錢”的時代都已過去,中央政策不會被部門利益和行業利益所裹挾,“開弓沒有回頭箭”,堅定不移地推動變革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這也正是李克強總理再三強調經濟不刺激,人民日報不斷撰文評論執行改革政策要有“定力”所試圖傳達出的政策信號。但在變革的同時,經濟運行的基本速度也必須得到保障。“不變”的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穩定。我們追求的變革,不是當年被自由市場派經濟學家給前蘇聯和東歐地區開出的“休克療法”。中國經濟運行,“穩”字為先,政策巨變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層面的震蕩不是目前的中國經濟結構所能承受的。為把握好經濟平穩運行這個“不變”的維度,不能僵化地在政策上“一刀切”,只能靈活多樣推出創新性的政策工具。上周傳出央行推出針對五大行、規模5000億人民幣的常設借貸便利(SLF),就是一個較好的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嘗試。這與之前推出的“定向降準”的邏輯是一致的。為了實現我國經濟新常態在“變”與“不變”之間的平穩運行,筆者相信,政策制定者還會繼續靈活、多樣地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來全力降低各種負面因素的沖擊。
編輯:羅韋
關鍵詞:經濟 政策 常態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