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好聲音>生態 生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張磊——
藍天不能“等風來”
“理論上講,如果清除的速度大于排放的速度,就能很快實現霧霾天氣的消散。”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張磊說。
霧霾在學術界被稱為“灰霾”,這些大氣顆粒物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其排放源。據張磊介紹,排放源分為固定源和移動源兩種,燃煤電廠、鋼鐵廠等是常見的固定源,而機動車是移動源的主力。
事實上,治理霧霾需要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形成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改變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張磊說,由于氣象條件是不容易控制的,還是應該從根本著手,控制排放。
應當看到,社會各層面都在為此積極努力。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環保部已直接聯合這些地區成立了工作組來防治,措施包括關停部分“排放大戶”、實行機動車限行、購車搖號等。
從企業自律的角度,張磊認為,類似水泥、鋼鐵這些長時間產能過剩并對固定源排放貢獻較大的行業,長遠意義上說可以考慮理性發展。
站在個人的角度,公眾還須提高環保意識,養成節能減排的習慣。張磊認為,一方面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使用私家車;另一方面節約用電,降低燃煤電廠的負荷,顆粒物排放自然會跟著下降。
目前,有關部門和地區已經啟動了“灰霾”專項研究。“有了各項治理措施和各方積極行動,治霾就可以得到加速解決。”張磊表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的多個藍天可以證明,雖然治霾任重道遠,但不用“等風來”就有藍天也是可能實現的。
編輯:羅韋
關鍵詞:藍天 排放